|
著者 |
楊維中
|
出版年月日 | 2009.02.06 |
資料の種類 | 網路資料=Internet Resrouc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取自於http://www.fjnet.com/fjlw/200902/t20090206_107090.htm |
抄録 | 在印度大乘佛學中,凈、染慣常連用以作為對眾生之心性或心體的說明,並且習於以心之“執”與“非執”論之,屬於“心理分析”的領域;“善惡”則與道德判斷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基本上屬於倫理學領域。法相唯識宗承襲印度唯識學的立場,堅持“善惡”範疇的倫理學內涵,僅將其作為對心法、心所法之說明與判定。不過,由於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對佛教的滲透,中國化佛教諸宗不但習用“善惡”範疇來說明眾生之心體,而且將“善惡”范。疇“本體化”的趨勢相當明顯,天臺及華嚴、禪宗等中國化痕跡明顯的宗派尤其如此。天臺宗“性具善惡”論力圖將“善惡”用作本體論範疇以說明心性,后期華嚴宗則大受其影響;禪宗以“當下現實之心”釋心性,實際上是將道德之心與本體之性合為一體。本文擬在對天臺、華嚴、禪宗佛教善惡觀分析的基礎上,對佛教在改造現代人的心理素質方面的作用略作歸納。 |
目次 | 一、天台宗的善惡觀 二、唯識宗的善惡觀 三、禪宗的善惡觀 四、佛教倫理觀的『人心化』特徵及其現代意義
|
ヒット数 | 733 |
作成日 | 2009.05.25 |
更新日期 | 2015.05.2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