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華嚴經》中的毘盧遮那佛=The Vairocana-buddha in "Buddhavatamsaka-mahavaipulya-sultra |
|
|
|
著者 |
曹郁美 (著)=Tsao, Yu-mai (au.)
|
掲載誌 |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Journal of Religion and Culture of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巻号 | n.9 |
出版年月日 | 2007.12 |
ページ | 55 - 74 |
出版者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 |
出版サイト |
http://zhncku.med.ncku.edu.tw/buddhism/list.php
|
出版地 | 臺南市, 臺灣 [Tainan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華嚴經=Hua-yen Sutra; 毘盧遮那佛=Vairocana-Buddha; 盧舍那佛=Rocana-Buddha; 釋迦牟尼佛=Sakyamuni-Buddha; 放光說法=emanated light for sermons |
抄録 | 《華嚴經》是一部卷迭龐大、華麗莊嚴的經典,本文以其中之核心人物毘盧遮那佛為探討焦點,重點內容為:(一)在佛教經典中,毘盧遮那佛是何時出現的?於歷史的發展過程他歷經了何等變化?(二)毘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三者的關係為何?自隋智亟以來咸認為盧舍舍那佛試報身佛,其實是個誤解;於本經中毘盧遮那佛與盧舍那佛是同一尊佛的不同譯名。而毘盧遮那佛與釋迦牟尼佛形象重疊,二者有彼即此,此即彼的關係。(三)就「三身」而言,《華嚴經》中的毘盧遮那佛具有「法報合一」的特性,獨缺化身形象。(四)毘盧遮那佛從頭至尾皆未開口說話,而是以「放光」代替「說法」,十次放光象徵了十種不同的法門。 |
目次 | 前言 57 一、佛教文獻「毘盧遮那」的演變與發展 58 (一) 表「光明」義 58 (二) 表轉輪王、天子、佛之名號 59 (三) 表華藏世界之主 59 二、《華嚴經》三佛、三身疑義之探討與詮釋 61 (一) 「供養揭」所呈現的佛身觀念 61 (二) 毘盧、舍那、釋迦三佛之間的關係 63 1. 毘盧、舍那是同一尊佛 63 (1). 晉譯本〈世間淨眼品〉 64 (2). 唐譯本〈如來現相品〉 64 2. 毘盧、釋迦形象重疊 65 (三) 毘盧遮那佛之佛身為「法報合一」 66 1. 典型的法身形象 66 2. 具有報身與報土 67 3. 化身形象淡化 69 四、毘盧遮那佛「放光說法」的意涵 69 五、結語 72 參考書目 73
|
ISSN | 18136400 (P); 18136400 (E) |
ヒット数 | 1758 |
作成日 | 2009.11.09 |
更新日期 | 2017.08.15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