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謝重光
|
掲載誌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
|
出版年月日 | 1995.07 |
ページ | 50 - 70 |
出版者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
キーワード | 謝重光; 唐代 |
抄録 | 唐代佛教在社會上有著巨大影響,佛教寺院是當時社 會文化中心之一. 佛教徒 (主是僧侶) 活躍在社會生活 的各個領域,對社會作出了重大的多方面的貢獻. 一文僅 舉其犖犖大者,試作論述如下:
一. 開發山區 佛教寺院有相當一部分建在山林中,唐中 葉後興盛起來的禪宗叢林,則絕大部分建於山林中. 僧宗在山林創建寺院的過程,也就是開發山區的過程 . 禪宗在百丈懷海禪師制定清規後,強調禪侶參加 生產勞動,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號,推 動禪侶掀起了開發山區,生產自給的熱潮. 到唐末五 代為止,中國南方各省,特別是江蘇,浙江,安徽, 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省份 ,海拔五百米以上的淺山區,大都被禪徒墾闢成田園 了.
二. 繁榮城市生 分布在城市中的佛教寺院,一般都有較 大的規模,其建築精美,寺中薈萃著高水平的壁畫, 雕塑,題詠,成一方文化活動的中心,吸引著大量 僧俗人士前來朝拜,觀瞻; 以寺院為依托的俗講,雜 伎,戲劇活動和商品貿易活動隨之而起; 另外,許多 寺院還發揮了金融,學校的作用. 這些都促進了城 市經濟文化生活的繁榮昌盛.
三. 社區整合作用 在農村中,佛教寺院和僧徒起了組織 ,整合社區的作用. 有了佛寺和僧徒,社區中的居民 就感到精神有了寄託,命運有了依歸,增強了生活的 信心. 為信仰活動和經濟活動的方便,社區居民又 往往圍繞寺院興建草市鎮,從而使寺院成凝聚,團 結本社區人民的核心,聯結相鄰社區的紐帶.
四. 安定社會的因素 唐代僧徒做了大量社會公益工作. 由寺院,僧徒主持的悲田,養病坊發揮了重要的社會 救濟職能,三階教的「無盡藏」也有扶貧濟苦職能; 此外僧徒還大力從事修橋,舖路,施藥,行醫等社會 公益活動; 佛教關於人生哲學宣傳,也使人易於忍受 眼前的痛苦,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未來幸福方面. 所 有這切,在溝通社會不同階層的關係,消彌彼此的 對抗,鬥爭方面都有積極作用,故佛教徒的這些活 動成社會安定的因素.
五. 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佛教徒遠至西域,天竺取經 ,取法,源源不斷地輸進域外新思想和新文化,又有 不少僧徒渡重洋,涉波濤,赴新羅,日本等國傳教, 把中國的思想,文化,制度,技術傳到這些國家. 所 以佛教僧侶無愧為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主推動力量 .
六. 促進科技進步 在科技領域,唐代佛教徒也作出了巨 大成績. 僧一行在天文,曆算方面的成就是舉世皆知 的. 此外還有大量知名或不知名的僧侶,在建築技術 ,園藝栽培,醫藥研究等領域卓有貢獻. 在中國科技 發展史上,唐代僧侶佔有一席重要地位.
七. 改變落後風俗 唐代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巫風熾盛,存 在許多落後習俗. 例如柳州一帶人民信仰易殺,人得 了病不求醫服藥,而是迷信巫覡占卜,殺牲祈祭,如 果無效,則聽任病人死亡. 柳宗元任柳州剌史時推行 佛教,宣傳愛惜生靈,不濫殺牲口; 僧侶們又施展醫 術,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這就改變了當地舊有的陋 俗,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保障了經濟發展. 類似的 情況,在其他邊遠落後地區也屢見不鮮. |
ヒット数 | 1087 |
作成日 | 2001.01.11
|
更新日期 | 2012.08.2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