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釋聖嚴 (著)=Shih, Sheng-yen (au.)
|
掲載誌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下輯)
|
出版年月日 | 1995.07 |
ページ | 661 - 677 |
出版者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hvara; 懺儀=懺法=懺法儀=The Ritual for Confession and Pardon; 經懺; 菩薩=Bodhisattva; 忍辱; 智顗=智者大師=天台大師; 修持; 修行方法=修行法門=Practice; 修行; 苦行=Ascetic Practices=Asceticism=Duskara-carya; 苦; 信心=Belief=Faith; 阿彌陀佛=Amitaba Buddha=Amida Buddha; 法華宗=天台宗=Tendaishu=Tien-tai Buddhism; 供養;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The Lotus Sutra=Saddharma-pundarika Sutra; 佛教; 佛; 六度=六波羅蜜=The Six Perfections;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大乘經典; 大乘; 三摩地=三昧=Samadhi; 三十七道品=Bodhyavga=Bodhipakkhiya; 修行法; 安樂行義; 法華三昧懺儀; 受持讀誦 |
抄録 | 《法華經》自稱是「諸經中王」,不論從理論方面或 實踐方面來看,的確是部極重要的大乘經典,故為中國 佛教諸宗祖師,共同依止.
從《法華經》揭示的修行方法而言,概要的統計,約 有六十餘項,在其全經二十八品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 為他人解說經義,其次是受持,讀誦,供養經卷等. 此經 也在鼓勵修持六度行及三十七道品外,最特殊的尚有兩 項:①遇人即拜並稱「汝等皆當作佛」的常不輕菩薩. ② 燒身供佛的藥王菩薩苦行. 此種尊重他人是未來佛的信心 ,及為法捨身的求道之心,為中國文化增加了謙和中求 進步的活力.
中國佛教受《法華經》的直接影響而產生的修行方法 ,相當的多,在編成整部的書及整套的儀軌方面,則有陳 代慧思的《安樂行義》及隋代智顗的《法華三昧懺儀》, 尤其是後者的影響所及,天台宗的遵式,便編了許多種懺 儀,致使大眾化的中國佛教,一方面有利於集會修行,同 時也即以做經懺為信仰佛的形式了.
《法華經》鼓勵「不惜身命」的求法精神,同時又再 三強調「柔和」與「忍辱」的精神,這為中國文化注入了 堅定和柔韌的美德. 此經主張稱名念佛,及稱念觀世音 菩薩的名號,作為修行方法對佛教普及化的功效極大, 甚至未曾皈信佛教的人,一旦遇到急難病變,也會不期然 地念阿彌陀佛,求觀世音菩薩,此為千百年來中國的社會 人心,提供了無法估計的安定力與安全感.
|
ヒット数 | 1260 |
作成日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3.08.05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