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者 |
周伯戡
|
掲載誌 |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Bulletin of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巻号 | n.38 |
出版年月日 | 1990.12 |
ページ | 235 - 271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press.ntu.edu.tw/index.asp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鳩摩羅什; 中國佛教; 格義佛教; 大乘; 小乘; 玄學 |
抄録 | 此論文檢驗早期中國佛教獨特的大乘小乘觀及鳩摩羅什的譯經對中國佛教徒了解印度佛教宗派所做的貢獻。早期中國大乘佛教思想是由有部的禪觀和般若思想所構成。由於它受四個因素的影響,所以它與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在教義上並不相合。 (1)早期的中國般若思想深受玄學影響。 (2)早期佛典的漢譯並不精確。 (3)此時期的般若經屬於早期印度大乘佛教的作品。此時大乘佛教在印度佛教中力量並不強盛,尚未用「小乘」這字眼攻擊傳統的部派佛教。 (4)大乘佛教的理論作品如《中論》大約完成在四世紀初,並未被介紹進中國。 因此早期中國佛教受中國本土思想的影響大於印度大乘佛教的本身,習慣上被稱為「格義」佛教。在格義的影響下,早期中國大乘佛教著於玄學的「有」「無」實有觀念。「小乘」也不是梵文原意「低劣的教義」,而是與中國小學比附,意為「基礎的教義」。這個錯誤直到羅什譯經後才得到糾正,使中國佛教從格義進入判教的新階段。
|
ISSN | 10152687 (P) |
研究種類 | 建築-塔 |
研究年代 | 南北朝-北朝 |
研究地域 | 中國 |
ヒット数 | 953 |
作成日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7.08.1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