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陳觀勝
;
古鼎儀
|
掲載誌 |
鵝湖月刊=Legein Monthly
|
巻号 | n.72 |
出版年月日 | 1981.06 |
ページ | 23 - 27 |
出版者 | 鵝湖月刊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oehu.org.tw/Oehu.htm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宋明儒學; 仁; 中國文化; 同體大悲; 頓; 漸 |
抄録 | 本書研究兩千年來的中國佛教,由於歷史過長,自無法將之一一敘述,而只能討論一些較重要的階段和有代表性的人物。不過,無論如何,我們已經把佛教在中國成長和被接受的過程展示出來,亦探討了它在被全面接受後所扮演的角色。佛教經過好一段時期的興盛後,開始衰落,國人對佛教教義及典籍的學習熱誠亦逐漸減退。在後一千年中,佛教在外表上仍然繼續存在,但內在的動力已告喪失。 不過,佛教在未衰落前,對中國文化曾作出極大的貢獻;就是衰落後,它對中國的思想、文學、語言、藝術及科學各方面,仍然發出深遠的影響。
(一)宋明儒學 宋明儒學之興起,可以說是一思想文化運動。它的目的是要把當時中國知識份子的注意力從佛教轉回傳統儒家上去。然而,佛教對宋明儒學的影響卻是多方面的,由於佛教已經和中國思想打成-片,使得宋代的思想家無法完全放棄佛教思想。他們雖依然沿用傳統的儒家術語,但他們的解釋卻受佛教影響,因此若不熟悉當時流行的佛教觀念,便很難了解宋明儒學。 例如張載對「仁」的解釋為:「體事無不在」(toembracallunderheaven)就是從佛教菩薩救度眾生之「同體大悲」引伸而來的。 朱儒陸象山根據「孟子」及「大學」強調「心」的重要性,由此我們不能不懷疑他是受佛教,特別是禪宗所影響。陸象山及其明代的後繼人王陽明(一四七三——一五二九)曾被人譴責為陽儒陰佛,雖然陸象山在給一友人信中嚴厲批評佛教自私及否定人道。禪宗的重要教義「心即佛」及「本心自悟,不假外求」是極可能給予陸、王很大的影響。另一有趣的事,是佛教內部的「頓」「漸」之爭亦見於宋明儒家;朱熹即物窮理,可代表「漸」,陸象山心即理,可代表「頓」。 在修心方面,宋明儒亦同樣受佛激影響,佛教修行特重心志、禪定、平等等,程顥於「定性書」中亦強調此點。他說:「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若受外誘,便會過分活動而不能定,所以他主張心繫於一處,若能如此,心即可以自為主宰,而不會受外物影響,更不曾為敵人所害。 從李翱到程顥、程頤,都致力研究人如何成聖賢之道。李翱說:「聖人覺而不動情。」程頤則謂聖人是「正心養性以生其情」,由此而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發出。他認為這就是聖人的「從容中道」。以上這些見解,可以說是儒家對佛教所說善薩道的實踐的回應。
|
目次 | (一)宋明儒學 23 (二)對道教的影響 24 (三)文學 24 (四)語言 258 (五)音韻學 25 (六)禪與山水畫 25 (七)天文和曆法 26 (八)醫學 26 (九)宗教生活 26 (十)佛教對中國環境的適應 27 |
ISSN | 18133738 (P) |
ヒット数 | 666 |
作成日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20.02.04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