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者 |
霍韜晦
|
掲載誌 |
鵝湖月刊=Legein Monthly
|
巻号 | n.90 |
出版年月日 | 1982.12 |
ページ | 16 - 26 |
出版者 | 鵝湖月刊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oehu.org.tw/Oehu.htm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
抄録 | 佛教思想在印度的發展,結果開出兩種不同形態的絕對觀念:一是從客觀存在的路入,超越地探索絕對,發現絕對空即絕對有的實相;一是從主觀境界的路入,把存在收歸主體,通過主體的活動重新把它彰顯出來。前一形態基本上是「般若」、中觀的哲學之路,後一形態是「華嚴」、「涅槃」、「楞伽」、「解深密」所說的如來藏、阿賴耶識的哲學之路。若用傳統觀念解釋,則前一形態是「空門」,後一形態是「有門」。不過有關「空」的意義,中國佛教傳統一般都把它作為方法論上的概念來處理,即「蕩相遣執」,表現出一種消解精神,不取相、不著相,而未能了解「空」亦是一存有論上的概念,目的在展露真實存有,所以沿用「空門」恐引起誤解,而且其涵義亦不夠明確。同一道理,「有門」雖然是肯定存在,但如此虛泛的「有」不能說明「有」的真實意義,不能點出此「有」在主體上的根據,很容易與實在論的「有」相混,所以亦不可取。事實上,佛教所說的「有」,除小乘有部系統走實在論的路線外,大乘都是把「有」歸屬主體,以心識或如來藏為存有之根。以上這兩條入路:客觀存在與主觀境界,到最後都進入絕對,不過一個是從客觀真實來籠罩主體,一個是從主體方面統攝客觀世界,其方向恰相反,而相成。
|
目次 | 三、中國佛教的圓融之路 16 1. 佛教在中國方向的轉變 16 2. 客觀存在的入路 : 三論宗、天台宗 17
|
ISSN | 18133738 (P) |
ヒット数 | 559 |
作成日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20.02.04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