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昆達拉 (著)=Kun, Da-la (au.)
|
出版年月日 | 1992.06 |
ページ | 198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國立臺灣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楊政河 |
卒業年 | 80 |
キーワード | 淨土思想; 阿彌陀佛; 教育; 昆達拉; Kun, Da-la |
抄録 | 本論文主論述「中國大乘阿彌陀思想研究」. 分八章展開專題論述.
第一章探究淨土思想在中國產生之源由. 特別從龍樹菩薩的易行道與難行道展開討論主題,再由佛緣深淺說窺倪淨土發達之因,進而解說淨土殊勝說對中國傳統淨土產生之因緣作深一層討論. 第二章詮述阿彌陀佛所代表之涵義. 分別以無量光意義之由來與無量壽命修成之因緣予以探究. 第三章闡釋淨土思想之形成與轉變. 首先以共業招感說論辨淨土思想形成之源由,再以穢土與淨土的形成及轉變發揮淨土思想生住異滅之主依據. 第四章探討阿彌陀淨土所主依據之經論之扼要內容. 依次將佛說「阿彌陀經」內容,佛說「無量壽經」內容,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內容,佛說「大阿彌陀經」內容,佛說「無量清淨土等覺經」內容,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及往生淨土論等淨土重要經論內容加以詮述. 第五章敘述淨土宗往生之方法與條件. 分別以往生淨土的三種要素,九品往生觀及淨土宗之修行方法做為本章之主題.
第六章討論阿彌陀佛因地行願之研究. 依次將悲華經五十三願,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十四願,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十六願,大乘悲分陀利經五十二願,大阿彌陀經四十八願,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四十八願,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十四願,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等七經願文加以說明. 最後以修証佛法之觀點,綜合融通七經願文內容,做一結論. 第七章探究阿彌陀佛淨土念佛法義最有力的弘揚者. 依次將蓮宗鼻祖慧遠大師,主張他力往生的曇鷥大師,勸發菩提心念介的道綽大師,提倡專持名號的善導大師,倡導禪淨雙修的永明延壽大師,詮釋事持與理持成就往生的蓮池大師,發揮四土之義的澫益大師,將念介融入十法界及止觀法門的徹悟大師,發揮念佛唯心識觀的妙空大師,提倡攝心念法的印光大師,著龍舒淨土文普勸修持的王日休居士等對念佛法義之見地予以說明.
第八章總結論,主將淨土思想之深入內涵,予以再發揮,作為本論文究思想之總結束.
|
目次 | 一. 淨土思想產生之因 (一)易行道與難行道 (二)佛緣深淺說 (三)淨土殊勝說 二. 阿彌陀佛所代表之涵義 (一)無量光意義由來 (二)無量壽命修成因緣 三. 淨土思想之形成與轉變 (一)共業招感說 (二)穢土與淨土的形成及轉變 四. 阿彌陀淨土所主依據之經論 (一)佛說「阿彌陀經」內容 (二)佛說「無量壽經」內容 (三)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內容 (四)佛說「大阿彌陀經」內容 (五)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內容 (六)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七)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 行願品 (八)往生淨土論 五. 淨土宗往生之方法與條件 (一)往生淨土的三個要素 (二)九品往生觀 (三)淨土宗之修行方法 六. 闡述阿彌陀佛因地行願之研究 (一)悲華經五十三願 (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十四願 (三)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十六願 (四)大乘悲分陀利經五十二願 (五)大阿彌陀經四十八願 (六)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四十八願 (七)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十四 願 (八)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九)結論 七. 阿彌陀佛淨土念佛法義最有力的弘揚者 (一)蓮宗鼻祖慧遠大師 (二)主張他力往生的曇鸞大師 (三)勸發菩提心念佛的道綽大師 (四)提倡專持名號的善導大師 (五)倡導禪淨雙修的永明大師 (六)詮釋事持與理持成就往生的蓮池大師 (七)發揮四土之義的蕅益大師 (八)將念佛融入十法界及止觀法門的徹悟大師 (九)發揮念佛唯心識觀的妙空大師 (十)提倡攝心念法的印光大師 (十一)著龍舒淨土文普勸修持的王日休居士 八. 總結論 |
ヒット数 | 506 |
作成日 | 2001.03.01
|
更新日期 | 2015.06.1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