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研究 -- 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A Study of the Buddhist Poet's Creation Theory in Tang Dynasty: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Poetry and Buddhism |
|
|
|
著者 |
彭雅玲 (著)=Peng, Ya-ling Adela (au.)
|
出版年月日 | 1999 |
ページ | 285 |
出版者 | 國立政治大學=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ncc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國立政治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羅宗濤 |
卒業年 | 87 |
キーワード | 唐代; Tang Dynasty; 詩僧; Buddhist Poets; 禪詩; Zen Poem; 意境; Yijing; 詩魔; Poectic Devil; 皎然; Jiao-ran; 齊己; Qi-ji; 宗教象徵=religious symbolism |
抄録 | 自佛教傳入中國便與中國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前學界研究中國佛教文學者,處理的焦 點多集中在小說,散文,而詩歌是較缺乏的一部份,尤其對詩歌理論的關注更少. 筆者著眼於「詩僧」兼具詩人和僧人雙重身份,因此藉著唐代詩僧創作論這個課題的考察,具體探索唐代詩歌與佛教間的交互關係.
本文所嚐試的研究和進路,只是個起步,正如副標題「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所標示,筆者是希望建立一個詮釋佛教詩歌理論基礎模式,並呈現詩歌與佛教二者間動態的發展關係.
本文的寫作不單旨在透過唐代詩僧的創作論探索語言與真理的關係,以呈現文學與宗教間的互滲情形. 筆者亦嘗試藉用當代思潮中對語言的研究的方法,去探討詩僧的創作論及語言觀,從而指出詩僧在理論及作品背後所彰顯的理論意義. 以下簡述本文各章的重點:第一章「導論」,說明本文選題的意義,研究動機,方法和範圍,並回顧唐代詩僧的研究史,檢討歷代對唐代詩僧的研究,首先回顧古人對唐代詩僧的批評,其次整理當前學界對唐代詩僧的研究,並根據學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分類,作一概覽性的分析. 最後說明本論文的架構.
第二章「詩僧一詞考辨」,本章旨在辨析詩僧與僧詩的不同,為本文立論選材時的基本依據. 本章考察了詩僧一詞的出現,及「詩僧」一詞的內涵,並根據詩歌與偈頌的發展,區別詩僧與文人的不同,而對「詩僧」一詞的操作定義,則是根據察唐宋人使用「詩僧」一詞的原初概念來規範的.
接下來幾章分從詩僧的詩格著作和詩歌創作篩選出詩僧在創作論上的論述或表現,其目的是溯及宋代「以禪喻詩」的理論淵源.
第三章「創作主體與創作對象」,首先從內容方面檢討詩僧的創作論,就唐代詩僧的詩格著作內容言,最重要且影響最深遠的論述,莫過於皎然的「境」論了,所以本章集中處理皎然的「境」論. 而分析皎然「境」論所處理的問題,用現代的理論語言來說,便是創作主體如何攝取,呈現創作對象,及創作對象如何刺激創作主體的問題.
第四章「創作手法與創作內容」,相對第三章從詩格著作內容檢討詩僧的創作論,就形式意義而言,本章主整理詩僧在詩格著作中有關詩歌創作的技巧. 第一節「創作方法的基本形態」,整理詩僧以那些術語總結詩歌創作方法,並反省詩僧所使用的詩學術語與佛教名相有無因承關係; 第二節「創作手法與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則進一步反省詩僧提出的詩歌創作手法與當時文學思潮,文學流派的互動關係.
第五章「創作與信仰」,是從「詩歌的作用」這層次反省詩歌創作與宗教修悟的關係. 而詩僧就這個問題所持的反面及正面的立場,正好具體表現在「詩魔」和「詩為儒者禪」這兩個命題的提出. 本章藉著上述兩個命題的分析,其實可以進一步印證宋代「以禪喻詩」理論發展痕跡的唐代淵源.
第六章「語言與真理」,則從「語意層次」探討詩僧的詩歌語言與最高存有間的關係. 首先分析佛教的一般觀點,進而分析詩僧使用詩歌語言在追求,體驗,領悟,表述宗教的終極意義 (真理),是兼採「對應」和「開顯」二種表現方式的,然後從詩僧的實際創作,可分析出詩僧具體展現詩語言的宗教向度,至少有「明道」,「證道」,「悟道」三面,在這些向度裏,我們又可充份說明「生命」,「詩語」,「存有」三者間彼此對話與辯證的關係,此亦可證唐代詩僧熟知一般語言的困境,及對語言困境的超越.
第七章「唐代詩僧述評」,首先歸納詩僧的對詩論的貢獻,反省詩僧的詩學觀念在詩禪文化脈絡中的理論意義,最後從文學史及禪教史兩方面總評唐代詩僧的成績和貢獻,並給予唐代詩僧應有的歷史定位.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is an exposition of the creation theory of the Buddhist monks who were themselves also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It also helps to throw light up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poetics and Buddhism as reflected in the Tang period.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的目標 第三節 研究的進路 一. 類型研究 二. 語言研究 第四節 研究史的回顧:關於唐代詩僧的研究 一. 古人對唐代詩僧的批評 (一) 文人的看法 (二) 僧人的看法 (三) 小結 二. 今人研究唐代詩僧概況 (一) 輯校詩僧詩歌 (二) 註解賞析詩僧詩歌 (三) 研究專著及論文 1. 詩僧分類與分期 2. 詩僧的生平 3. 詩僧的詩論 4. 詩僧的詩作 第五節 本文的架構
第二章 「詩僧」一詞考辨 第一節 「詩僧」一詞的出現 第二節 「詩僧」一詞使用背後的含義 第三節 當前學界對「詩僧」一詞的定義 第四節 唐宋人使用「詩僧」一詞的歷史考察 一. (唐) 嚴維,皇甫曾,劉長卿,盧綸,李端,錢起,顧況 二. (唐) 劉禹錫 三. (唐) 高仲武 四. (唐) 白居易 五. (宋) 贊寧 第五節 本文對「詩僧」的定義
第三章 創作主體與創作對象 -- 以皎然的「境」論為中心 第一節 「境」字的意義:從一般用法到佛教唯識的轉變 第二節 創作主體對創作對象的呈現 一. 取境說 二. 造境說 第三節 創作對象對創作主體的觸發:緣境說 第四節 創作主體與創作對象的辯證關係:境象的虛實二義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創作手法與創作內容 -- 以皎然,齊己. 虛中三人的詩格為代表 第一節 詩僧重視詩法的文學背景 一. 初唐聲律學的繼承與發展 二. 受到科考重視聲律的影響 三. 因應詩會聯句品第的需要 四. 從雕飾到放蕩的文學風潮 第二節 詩法術語與佛教名相的關係 一. 「門」的意義及轉變 二. 「勢」的意義及轉變 第三節 創作技巧舉隅 一. 切題的要領 二. 對仗的方法 三. 構句的經營 四. 題材的掌握 五. 象徵與比興 六. 用典的原則 七. 模仿的層次 八. 俗語的操作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創作與信仰 -- 詩歌與修悟的關係 第一節 反面的立場:「詩魔」問題的提出 一. 詩魔釋義 二. 詩魔的概念源自小乘的傳統 三. 詩僧於詩魔問題的對治 第二節 正面的立場:詩禪理論的趨型出現 一. 詩禪相妨到詩禪互濟的轉變 二. 類比性的理論思維及詩禪理論的發展 (一) 詩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靜 (二) 詩禪對舉的大量出現 (三) 詩為儒者禪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語言與真理 -- 詩語,意義與存有間關係 第一節 語言與真理:佛教的觀點略述 第二節 詩僧直接論述語言與真理的關係 第三節 詩僧展現詩語言的宗教性向度 一. 悟道 二. 證道 三. 明道 四. 小結:詩僧運用詩語言的策略 (一) 對話場域的開啟 (二) 符碼語與感興語的交替運用 第四節 詩僧所呈現的對應 / 開顯的真理觀:存有 -- 詩歌 -- 生命三者間的辯證關係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綜述 第二節 唐代詩僧對詩論的貢獻 一. 發展創作主體的審美理論:從詩格的內容反省 二. 對詩歌創作技巧的整理:從詩格的形式反省 三. 奠定宋代詩禪理論的雛型:從詩作反省 -- 理論與察際的並進 四. 超越語言表述真理的困境:從詩語反省 -- 對話與辨證的雙軌 第三節 唐代詩僧創作論的定位 一. 就文學批評史而言 二. 就禪教史而言 第四節 研究成果及未來的發展 |
ヒット数 | 458 |
作成日 | 2002.11.12 |
更新日期 | 2015.06.0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