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生命的智慧─禪的生死哲學=The Zen of Living and Dying |
|
|
|
著者 |
開普魯, 菲利普=Kapleau, Philip
;
杜默
|
出版年月日 | 1998.12.15 |
ページ | 312 |
出版者 | 雙月書屋 |
出版地 | 臺灣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叢書系列:人文書房系列
|
キーワード | 中有=中陰身=Bardo; 死亡與臨終=Death and Dying; 輪迴=轉世=Reincarnation=Rebirth=Samsara; 度亡儀軌=Buddhist Funeral Rites and Ceremonies; 佛教倫理學=Buddhist Ethics |
抄録 | 人生最大、最原始的惑,在科技中找不到答案。因為再先進的醫藥科技也無法延長、挽回所有的生命。故面對生死,不只是面對醫學科技的問 題,更是人生觀、哲學的問題。 因何而生、為何而死?如何面對死亡?死亡是可怖的劊子手,或如有過瀕死經驗者所說的,一道給人安詳的白光?生和死是否對立?死後是否還 有世界?與心愛的人告別的至痛要如何面對、消解?自殺、安樂死可行嗎? 如何在神志清明時為自己的最後一天預作準備,還是一切到時候再說? 知名禪學導師菲利普‧開普魯,從個人層面探討生與死的課題,深入淺出 的闡釋生命的無常、生與死的相倚相成、因果業報、安寧療護、再生等不 可逃避的人生課題。他指引出破解生命迷思之道,只要我們不再認為死亡 是生命的終結,就能找到生命的力量。開普魯引領我們走向與生命圓滿共 生,與死亡安詳共逝的修習之路。本書另一特點是真正融合佛學、生命哲學於一的著作,不同坊間一些著作流於清談,並為讀者提供最接近中國人心靈的生命思考和省思。
|
目次 | ◎ 第一部 死亡 1.生命中的逗點--死亡 何謂生,何謂死? 禪師對死亡的反應 何謂「生與死」? 宇宙大能 我們何以怕死? 我執 無畏地面對死亡 2.觀照另一生命的延續 八觀返照死亡 死字觀 公案觀 數珠觀 墨西哥亡人節 俗慮 3.面對死亡的態度 蘇格拉底 鄧肯‧費菲 莉雅 僧肇 師利‧拉瑪那大師 瞿曇佛陀 ◎ 第二部 臨終 4.給臨終者的精神指引 死亡過程 每日臨終 死生同道 求生與良知 應否抗拒死亡好死 不同的死法 5. 苦諦 生苦 肉體病痛 6.終結生命 自殺 安樂死 7.如何導引末期病患 懺悔心要 保持神智清明 調息袪除焦慮 命終一念 返照死亡 臨終者禪法 8.給臨終者親友的叮嚀 在醫院還是在家中往生好? 往生前最後幾小時 9.喪禮的形式 處理遺體的六種方式 預付喪葬費 守靈與守夜 喪禮上的遺體 生命力離體 火化的宗教觀 10. 葬禮存在的意義 葬儀 誦經要義 新生嬰兒喪禮 ◎ 第三部 業力 11.人生的建築師 人生表相上的不公 生死輪 為何要相信業力? 業力與因果 業力與意圖 業不是命 主因與輔因 12.重塑或改變業 惡業能否預防? 因果同時並進 不定業與定業 超越業力 共業 減輕業報 他非自非 13. 眾生相繫相依 四海之內皆兄弟 業與自殺 業與墮胎 業與安樂死 業與報應 現世報與來世報 業與學習意圖 業與慈悲 業與無常 造善業 ◎ 第四部 再生 14.再生的經驗 他界是何景象? 相信來生 中陰境 再生與人生目標 再生與轉世之別 傳承什麼? 意志力 恐懼是否隔世相續? 前世記憶 15. 再生的奧義 道德效應 遺傳、環境還是業? 親子與再生 再生與特殊因緣及才能 瀕死經驗 ◎ 附錄 A. 死亡選擇權 與科技共生 患者自主權興起 事前指示 醫師協助臨終者 B. 臨終關懷 C. 喪葬須知 D. 弔唁須知 E. 禪坐 何謂禪坐? 動靜皆禪
|
ISBN | 9579841489 |
ヒット数 | 623 |
作成日 | 2004.02.28
|
更新日期 | 2014.05.2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