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佛教因緣文學與中國古典小說=The Literature of Buddhist Retribution and Classical Chinese Fiction
著者 張瑞芬 (撰)=Chang, Rei-fen (compose)
出版年月日1995.03
出版者東吳大學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ch.scu.edu.tw/october/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博士
学校東吳大學
学部・学科名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官潘重規
卒業年83
キーワード張瑞芬; Chang, Rei-Fen; 佛教; 古典小說; Buddhist; Classical Fiction
抄録佛教講「因緣」,原本是說明事物的生滅本質和它們間依存關係的一種哲學,而佛經中的「因緣文學」,則與「譬喻」,「本生」,「本事」諸名義相近,指的是佛及其弟子們於過去生中之事,特別是指釋迦牟尼佛於過去無數劫以來,修行種種菩薩行的故事. 這些在佛典中屬「本緣部」的佛教因緣故事,隨佛教傳入中土後,對中國古典小 說造成了思想和結構兩方面鉅大的影響. 在思想上,原始佛教的緣起論與中土僧人據以發揮的「神不滅論」,「三報論」相結合,再加入中國傳統善惡報應思想和本土道教的「承負說」,遂衍生成中國人根深柢固的果報觀和宿命論. 在唐宋以前,這種一切歸諸於緣分與命定的心理傾向,在宋代成書的小說總集《太平廣記》中,「定數」,「釋証」,「讖應」,「再生」,「悟前生」等占全書近半篇幅的類別中,自可歸結出其公式. 而在小說結構上,經歷了六朝及隋唐兩階段的發展,可以看出由於中印文化的差異,佛教因緣文學那種夸誕務奇的敘事架構和寫作方式並沒傳入中國. 在六朝和隋唐這兩個階段中與佛教直接相關的中國古典小說,基本上仍然以殘叢小語,粗陳梗概的方式,傳錄著經像顯效或幽驗冥徵的宗教靈異故事.

目次一. 緒論
(一) 研究動機和大要
(二) 研究方法與步驟
二. 佛教因緣文學之定義,範圍與作用
(一) 佛教中「因緣」之名義
(二) 「因緣」與「譬喻」,「本生」,「本事」指涉之異同
(三) 佛教因緣理論的發展過程
(四) 佛教因緣文學的範圍
(五) 佛教因緣文學的價值與影響
三. 佛教因緣故之形式,內容及特色
(一) 佛教因緣故事的根源
(二) 佛教因緣故事的形式
(三) 佛教因緣故事的內容
(四) 佛教因緣故事之特色
四. 兩漢魏晉南北朝 -- 理論及實踐過渡時期
(一) 佛教在兩漢魏晉南北朝的開展
(二) 佛教中國文化的矛盾與衝擊
(三) 佛教果報理論與道家承負說的結合
(四) 佛教果報理論傳播途徑 ~ 譯經,唱導與佛教類書的編輯
五. 佛教因緣文學與六朝志怪的關係
(一) 觀世音應驗記與冥祥記諸書的關係
(二) 幽冥世界與因緣果報模式的形式
(三) 從佛教故事轉化為中土小說的典型
六. 隋唐五代 -- 理論及實踐的發揚時期
(一) 隋唐五代佛教的特質
(二) 淨土宗的開展和功過格理論的初興
(三) 道教名物與佛教經典的混淆
七. 佛教因緣文學與唐人小說的關係
(一)《冥報記》與《報應記》等書在唐人小說中的地位
(二) 唐人小說中因緣果報意識的發展
(三) 由因緣果報意識衍生的「前世今生」型故事
八. 餘論
ヒット数894
作成日2001.01.08
更新日期2023.01.07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334790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