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釋昭慧
|
出版年月日 | 2001.03 |
ページ | 280 |
出版者 | 法界出版社 |
出版地 | 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801; 版次:初版. 集叢:法印文庫, 10. 印順導師九六嵩壽誌慶. |
キーワード | 法相宗=Yogacara Buddhism; 唯識=Mind-Only Buddism=Consciousness-Only Buddhism=Vijnaptimatrata=Vijnaptimatra; 瑜伽行派=Yogacara school |
抄録 | 本書,嚴格而言,是部既建構了唯識思想體系之基礎知識,又呈現了作者在唯識學上,個人研究心得的專論。作者常在論唯識是時,回顧本法是,並帶領著讀者,檢視瑜珈行派之論師與禪師們在思考上的畏處與盲點。庶幾讀者能熟悉:「緣起」正見面對任何思想的檢驗方式與操作手法。所以本書不以文獻資料之齊備為特色,而以其邏輯辯證性見長。本書以「瑜珈行派形成之脈絡」作為討論之主軸。圍繞著初期唯識思想的三大結構-「所知依」、「所知相」、「入所知相」,一一考察其源自根本佛法,部派佛教乃至性靈大乘之思想傳承與禪觀要領,再探尋瑜珈行派對此諸不同派流的思想脈絡加以組裝、轉化的痕跡。這是在印順導師己有的唯識研究成果上,所做的延續性研究。
|
目次 | 壹、緒論
貳、研究方法論 一、 傳統研究法 二、現代佛教學研究法 (一)文獻學為主之研究法 (二)哲學研究法 三、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 (一)通說三法則 (二)諸行無常法則 (三)諸法無我法則 (四)涅槃寂靜法則 (五)小結
參、參考資料 一、唯識學的重要經論 (一)唯識學派之工具書 (二)唯識學派之基礎六經 (三)唯識學派之重要論典 二、現代著作 (一)印順導師著作 (二)其他著作
肆、根本佛法與唯識學—「心為主導性」的思考脈絡 一、原始經教的根本義理 二、《阿含經》中的緣起法 (一)五蘊 (二)六處 (三)六界 (四)四諦與緣起 三、緣起論與唯識學 四、十二緣起與唯識學 (一)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二)十二緣起與心識 五、綜論心為主導性 (一)心識與一切法之關係 (二)心識與正報(根身)之關係 (三)心識對依報(器界)的影響 (四)心識對行為的影響 (五)煩惱以心為主導性 (六)修道以心為主導性 (七)小結
伍、簡述唯識思想史
陸、無常、無我之問題探索 一、無常無我—常見與我見之對治 二、「諸行無常」的疑惑與解答 (一)關於業力任持的問題 (二)關於記憶任持的問題 (三)釋疑 (四)癥結 (五)正理 三、「諸法無我」的疑惑與解答
柒、部派思想與唯識學 一、四個探索方向 二、細心相讀 三、種習熏生 四、境相非實 (一)認識論與本體論之「唯識」義 (二)情緒分別 (三)業力分別 (四)依緣分別 五、瑜珈禪觀 (一)大乘瑜珈師的歷史貢獻 (二)真實作意:境識雙泯 (三)勝解作意:唯識無境 (四)由定心位到散心位 (五)定中影像:因緣生法 (六)認識論→生命論→宇宙論 (七)歷史圖像,生機展現 (八)「成就四智」之理論檢驗 六、小結
捌、性空大乘與唯識學 一、菩薩願行與唯識思想 二、空性思想與唯識學 (一)緣起性空與三種假名 (二)五事不具,乃解深密 (三)假說自性與離言自性 (四)互指對方「惡取空者」 (五)會通「諸法無自性」義
玖、結論
|
ISBN | 9578550243 (精) |
ヒット数 | 1419 |
作成日 | 2001.04.13; 2002.07.09
|
更新日期 | 2014.10.0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