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著者 |
釋若學 (著)=Shih, Juo-hseh (au.)
|
掲載誌 |
正觀雜誌=Satyabhisamaya: A Buddhist Studies Quarterly
|
巻号 | n.25 |
出版年月日 | 2003.06.25 |
ページ | 5 - 70 |
出版者 | 正觀雜誌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tt034.org.tw/
|
出版地 | 南投縣, 臺灣 [Nantou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
キーワード | 式叉摩那; 學法尼; 學法訓練; 比丘尼律; 巴利律; 戒律=Precepts=Vinaya=Sila; 佛教; 尼僧團; sikkhamana |
抄録 | 根據《巴利律》巴敬法第六條的規定,「式叉摩那」(sikkhamana)應兩年學六法,然後受具足戒,此中並未提到沙彌尼. 因此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如何定位變成了問題.在南船的系統裡有一說是: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尼,這樣符合了受具足戒的是「式叉摩那」而非沙彌尼的規定.漢譯的各部廣律中也都明白可見這樣的排序. 然而,根據《巴利律》,沙彌尼受持十戒,而「式叉摩那」僅僅學六法,同時那六法就是十戒的前六條. 如果「式叉摩那」是從沙彌尼過度到比丘尼的中間階段,其應學的戒法理應多於沙彌尼的. 於是,其說有其不合理處. 第二種說法是:「式叉摩那」,沙彌尼,比丘尼.如此定位避免了上述關於學法上不甚合理處,但卻面臨另一個難題,也就是受具足戒的是沙彌尼而非「式叉摩那」.本文的研究從「式叉摩那」定位上的疑點出發,首先考察這個名詞在經部和律部中用法上的差別. 在律部專指受具足戒的學法尼,但經部的資料顯示,sikkhamana或sikkhamana並不是特指僧團人事上某種身份的專有名詞,而只是現在分詞,用來形容尚未成就聖果,仍在修學戒定慧之人. 依此,sikkhamana在律部成帶有技術性意義的專有名詞很可能事後出的,因一個普通名詞在歷史的發展中,很可能成意有專精的專有名詞;反之,一個專有名詞不太可能喪失他的特定殊異性而退墮成一般用語. 其次,若依第六敬法,「式叉摩那」這個稱呼和身分似乎在比丘尼僧團建立前就存在了. 然而,內在的證據並未支持這個說法.比較其他部派的戒律文本,這個稱呼指出現在《巴利律》,《四分律》和《五分律》.敬法除外,在現存律本有關具足戒的波逸提法中,「式叉摩那」這個稱呼在《巴利律》出現的次數最多;在《十誦律》,漢譯及藏譯《根有律》的波逸提戒條本身完全沒使用這個名稱;而在其他部派中,這個稱呼出現的很少.但在所有廣律的制戒因緣等其他部分,「式叉摩那」這詞確有屢見不鮮.綜合內外在證據的考量,其他廣律的波羅提木叉戒看似保存了較早的形式,而現存的巴利尼律很可能以「式叉摩那」取代數條波逸提戒法中原有的一般用語.在這個基礎上,本文更仔細研究波逸提63,79-80這幾條戒法,其中的關係人都是「式叉摩那」.除《五分律》外,其他漢譯律的對應戒法中並沒「式叉摩那」一詞,而是一般表示女性如童女,女人等之用語.巴利尼律改採後出的「式叉摩那」這個專稱,故造成了這些戒法理解上的困難. 最後綜理各部派學法訓練的內容.詳細的比較研究顯示,《巴利律》的六法可能代表了學法內容的原形,而後來被其他部派大幅度變更,以便消弭「式叉摩那」學法訓練表面上看似不合理處.換言之,強化「式叉摩那」的學法訓練,使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尼的排序得以合理化.其中《四分律》更進一步將幾乎所有的比丘尼戒條包含在「式叉摩那」的學法訓練之內. |
目次 | 一、序言 9 二、Sikkhamana的概念 10 2.1 廣義的學法 10 2.2《長老尼揭》中Sikkhamana的用法 14 三、《巴利律》「式叉摩那」學法尼的考察 18 3.1 女眾僧團人事結構的問題 18 3.2 與學屆相關的敬法 23 3.3 比丘尼戒經中「式叉摩那」的考察 30 四、漢譯諸部律本「式叉摩那」學戒內容 45 4.1 《四分律》 45 4.2 《五分律》 51 4.3 《十誦律》 53 4.4 漢譯《根有律》 55 4.5 《僧祇律》和《說出世部僧祇尼律》 56 五、結語 62 |
ISSN | 16099575 (P) |
ヒット数 | 1403 |
作成日 | 2003.08.04. |
更新日期 | 2019.10.1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