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王惠雯
|
出版年月日 | 1998 |
出版者 | 輔仁大學哲學系=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
出版サイト |
http://ph.ourpower.com.tw/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輔仁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釋恆清;蕭金松 |
卒業年 | 87 |
キーワード | 宗喀巴=Tsong Khapa; 戒律=Precepts=Vinaya=Sila; 藏傳佛教=西藏佛教=Tibetan Buddhism |
抄録 | 本文旨在探究宗喀巴菩薩戒思想的意義,及其詮釋是否足以建構大乘佛教的實踐理論。此中所謂佛教的大乘實踐理論,即是指能融貫大乘佛教戒律學的內涵,並基於大乘佛教思想的本質義,能解釋大乘經論中所呈現的增上戒學之戒法原則與概念,指引實踐戒律的正確方向之知識體系。宗喀巴的菩薩戒思想即具上述的基質,展現在其論著《菩提正道菩薩戒論》中。 本文側重於探究其菩薩戒思想形成的意義詮釋,及其思想的體系內涵。因此,研究的論題焦點即在:菩薩戒如何能含攝大乘與小乘的戒律實踐。吾人認為此一論題的解明與詮釋所開顯的義理內涵,是宗喀巴菩薩戒思想的特色所在。
為對以上的內容進行論述,本文試以詮釋的方法,闡明宗喀巴的菩薩戒思想。基本上宗喀巴的菩薩戒思想,具系統化的思辯理趣,本文試從其菩薩戒思想形成的背景進行了解,以究明其思想的立基點,及詮釋的基本進路─詮解大小乘戒相融問題之因、方法論與訴求目的;再就其著述《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的論題,與詮釋特色加以呈顯,理解其菩薩戒思想的內容結構與主張。最後,將再針對其論述的內容,進行批判式的理解,以確認其菩薩戒思想的定位與貢獻,及其尚待發展完足處。檢證其菩薩戒思想「是否具」與「如何具」一致性、不矛盾性,與完備性所進行的探究,即是本文研究所採取的方法進路與三種判準。
本文研究即依於上述理趣,進一步探究下列的內涵: 一、將大、小乘佛法,視為佛教中的知識體系。若佛教的思想為--具系統的理論,則大、小乘佛法應有其整體原則,並依共同原則產生相互的關係與次序;且分別有其不可轉換的地位與功能。同樣地,大小乘的戒律學亦應有此特性。 二、本文所進行的研究,具體而微地以宗喀巴對菩薩戒的詮釋,為主要脈絡,探討其對佛教戒律原則的解釋,是否能開顯上述所說的系統意義,並完成系統化的理論建構,並使其思想理論發揮系統化的功能。 三、宗喀巴所提出的原則,係源於菩薩戒概念的內涵特性。此又基於其對大乘佛法要義的理解。若再向上追溯,此即與其師承、佛學思想背景等有關。除廣泛探究其理論的內在成因,與思想原則所依據的主觀條件外,本文亦擬引述大乘經論中,所呈顯的菩薩戒概念特性,期能說明菩薩戒在理論詮釋上,必然面對的問題,以對照出宗喀巴菩薩戒思想的進路。此外,亦擬對菩薩戒之實際傳佈史上,所形成的論題進行考察。
將上述較屬外在客觀性的兩類論題互相對照,以做為本文探討宗喀巴菩薩戒思想內涵原則的論題發展背景,目的即為能襯托出宗喀巴菩薩戒思想特色之定位--以系統式的理論思維,闡釋融貫大小乘戒法的原則,建構大乘的實踐理論。其建構實踐理論的目的,即在打破大小乘的藩籬,使成佛法的實踐不致形成分道揚鑣的局面。本文主旨即是將上述的內容,予以層層解析與說明論述。
|
ヒット数 | 1032 |
作成日 | 2004.04.02
|
更新日期 | 2015.08.04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