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乘菩薩戒中的教育倫理 -- 以《瑜伽師地論.戒品》為主之探討 |
|
|
|
著者 |
王惠雯 (著)=Hui-Wen Wang (au.)
|
掲載誌 |
現代佛教學會論文發表會
|
出版年月日 | 2001.09.01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1.發表於「現代佛教學會論文發表會」 2.作者為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倫理學=Buddhist Ethics |
抄録 | 本文擬從大乘佛教戒律學理論中,探究關於教育主體:施教者與受教者(師、生)應遵行的自我規範、實踐原則中,所涵具的教育倫理意義、概念與理論。以下即分三部份進行討論:一、原典內容探究;二、菩薩戒中的教育倫理意涵;三、教育倫理學的基本建構與相關思考。其中的核心問題有:教育中的權利與義務、教育主體-師生的自律實踐原則等。 教育倫理是指內化的應然價值,能做為教育行為、教育目的的指引。一般認為: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即重在道德要求,或強調教師專業訓練必備的修養;甚至是規約、教條的制訂。然在理論倫理學的研究範疇中,有關價值、目的、權利、義務的根源問題,則更為基本。故將傳統的教育倫理規範,歸納出歷久仍然彌新的價值意義,並重新考量時代的問題與挑戰,從而建構較系統化與完整化的教育倫理學理論機制,實有迫切需要。 基此,本文試從大乘佛教的倫理規範--菩薩戒的實踐原則中,將其中有關度化眾生的原則、弟子學法,應當具備的自我要求,做為思考的起點;進而確定其中的教育倫理內涵及意義。再對當前教育倫理有關的諸多問題,透過上述研究的初步成果,以期激發出可能的因應與解決之道。而大乘佛法中與教育倫理內涵相關的內容,與文獻資料相當豐富,在經論典籍中到處可見菩薩道六度萬行的實踐原則。本文僅從《瑜伽師地論.戒品》為基礎作探究,再旁涉相關的經論內容,以充份討論師生間的教育倫理議題。
|
目次 | 壹、前言 貳、正文 一、原典內容探究 (一)菩薩戒條文內容 (二)分析與詮釋: 1. 就表現而言 2. 就規範而言 3. 就德行的類別而言 4. 就德行的標準而言 (1)清淨內心煩惱 (2)修攝善法(成滿究竟自利) (3)利樂有情眾生 (三)小結:由上可見,師生間的倫理主要呈現在: 1. 師對生:教導(布施)自己所知之法、鼓勵(讚揚)、治罰(調伏)等種種以饒益為主的關係。 2. 生對師:恭敬、求教、聞法等以依止學習為主的關係。 3. 彼此之間:不互相傷害損惱、互為助伴、隨順彼此的心意為主之互動關係。 二、菩薩戒中的教育倫理意涵 (一)依據菩薩戒的特性而理解 (二)依據菩薩戒的戒文內容而理解 (三)依菩薩戒內含的本質要求而理解 三、教育倫理學的基本建構與相關思考 (一)以大乘菩薩戒為基礎的理論建構問題 (二)現代教育倫理問題的反省與思考 參、結論 |
ヒット数 | 945 |
作成日 | 2004.04.02
|
更新日期 | 2020.10.2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