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神聖化與世俗化--以《大金沃州柏林禪院三千邑眾碑》為例=The Sacralization and Secularization--In the Case of "the Stele of 3,000 Monks in the Bolin Chan Monastery in Wozhou in the Great Jin Dynasty” |
|
|
|
著者 |
王雷泉 =Wang, Lei-quan
|
掲載誌 |
中國禪學=Chan Studies
|
巻号 | n.1 |
出版年月日 | 2002.06 |
出版者 | 河北禪學硏究所主辦 / 中華書局出版 |
出版地 | 北京市,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1952年生,上海人。1984年獲復旦大學哲學碩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河北禪學研究所學術顧問。發表有《摩止觀釋譯》、《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合著),合譯《禪與西方思想》、《禪宗與精神分析》。 |
キーワード | 神聖化; 世俗化; 佛教組織=Buddhist Organization; 人間佛教=入世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Engaged Buddhism; 布教=弘化=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佛教經濟=寺院經濟=Buddhist Economics |
抄録 | 世俗化是個褒貶不一、人言言殊的概念。現代宗教學將宗教的存在,定位在人的基礎上,既然如此,宗教的世俗化就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然而,正如宗教在傳播過程中,對社會的適應有其必然性,宗教的神聖化同樣具有永久的活力。本文以在河北趙縣柏林寺發現的「大金沃州柏林禪院三千邑眾碑」為例,探討「社邑」這個廣泛存在於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佛教組織,對佛教中國化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認為此碑文引述的《萬善同歸集》的禪教一致等思想,及對造像、建福活動意義的闡釋,反映了中國佛教趨於世俗化的軌跡。如何在世俗社會中高揚神聖的意義,仍是佛教界和學術界有待探討的重大課題。
|
目次 | 一、社會大眾:佛法的化導物件與存在基礎 二、維繫佛教經濟的理論基礎 三、以音聲形相而作佛事 四、永恒的張力:神聖化與世俗化
|
ヒット数 | 579 |
作成日 | 2004.05.07
|
更新日期 | 2024.07.1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