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賴耶緣起」的唯識觀之研究 -- 從《攝大乘論》說起 |
|
|
|
著者 |
徐全福 (著)
|
掲載誌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4屆)
|
出版年月日 | 2013 |
ページ | 1 - 26 |
出版地 | 臺灣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單位:白聖佛教學院佛教研究所二年級。 |
キーワード | 阿賴耶識; 攝大乘論; 中道; 唯識學; 瑜伽行派 |
抄録 | 大乘唯識學說以縝密的思考邏輯建立起「賴耶緣起」,作為生命輪迴的唯識觀,這與「十二支緣起」的緣起法,及中觀學者所建立的「中觀緣起」論述,有不同的看法;究竟這三種不同的緣起論述,有著何種關聯。又「賴耶緣起」後,引發一連串「唯識學」所建立的義理,這當中的關聯性為何,是引起筆者探討的動機。 在原始佛教「十二支緣起」教證中,並沒有明確的指出何者是輪迴的主體, 但教義中卻是隱然可見,這輪迴的主體就是「有情眾生」,原始教義中是避免使用「我」當為輪迴主體。龍樹菩薩造論建立起的中觀學,更進一步闡揚緣起中道,也就是「中道緣起」,龍樹菩薩所戮力建立起「中道緣起」之主要論述為,以《中論》八不緣起為中心來展開:「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龍樹立論要旨是諸法緣起必是無自性的。 由部派經部譬喻師所分化出來的一部份瑜伽師,他們對於阿毘達磨與譬喻經學做了融合與吸收,對於大乘般若空義以及大乘真常論述更是加以融會,此派以彌勒論述為基礎,進而發展為大乘唯識學系的「大乘瑜伽行派」,從瑜伽修行中建立起「阿賴耶緣起」論述,《攝大乘論》:「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陀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即於此中復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這三種不同的緣起觀點,其中究竟有何差異,有何關聯性,是值得深入加以探討。由於緣起論述的不同,以「賴耶緣起」作為開端的唯識思想,必然另有其特殊的意義。 大乘唯識學是以「賴耶緣起」作為萬法發起的初發點,而《攝大乘論》是建立「阿賴耶緣起」、「阿賴耶識」最重要的一部論述,要理解唯識學教義,就必須從了解「阿賴耶緣起」和「阿賴耶識」所蘊藏的意義開始。 本論文將分別探討「賴耶緣起」、「阿賴耶識」與「十二支緣起」、「中道緣 起」相互間的關係;並深入探討「賴耶緣起」後,所引發的諸多問題,如雜染、清淨,前六識、第七識、第九識、如來藏、轉依等關聯性,分別加以論述。
|
目次 | 一、前言 2 二、「賴耶緣起」、「十二有支緣起」、「中道緣起」三者之比較 3 三、建立起「賴耶緣起」和「阿賴耶識」的必要性和義理 10 四、「阿賴耶識」是生而雜染還是清淨 12 五、「阿賴耶識」與前七識的關連性 14 六、「阿賴耶識」與「阿摩羅識」、「如來藏」的關聯性 17 七、結論 25 |
ヒット数 | 509 |
作成日 | 2014.06.30 |
更新日期 | 2023.09.2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