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 —— 以《維摩經》為例 |
|
|
|
著者 |
王雷泉 (著)=Wang, Lei-quan (au.)
|
掲載誌 |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15 |
出版年月日 | 2006 |
ページ | 86 - 93 |
出版者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宗教研究所。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教育; 中國佛教; 佛學院; 教育困境; 教育對象; 教育資源; 世俗教育; 前瞻; 評價標準; 辦學形式 |
抄録 | 一、反省當前佛教教育的困境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當前中國大陸佛教的復興,正處於蓄勢待發的臨界狀態。大陸二十多年的佛教復興,教內教外的佛教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規模的發展,但佛教教育現狀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各類佛教人才的需求。一個健全的佛教教育體系,應該是以佛學院的宗教教育為核…… |
目次 | 一、反省當前佛教教育的困境 86 二、《維摩經》所揭示的禪式教育法 87 (一)思路以方便權智沖決世間障蔽 87 (二)途徑以六度萬行廣辟辦學途徑 87 (三)宗旨以慈悲度眾確立教育宗旨 87 三、佛教教育的宗旨、對象與分層 88 (一)佛教教育的宗旨 88 (二)由體起用,區分二類教育對象 89 (三)引入佛教教育圈理論模型 89 四、對三類教育模式之再檢討 89 (一)“譯場講學”是當前最為契機的模式 90 (二)“叢林熏修”以重建佛教主體性 90 (三)專業院校以提升文化品味 90 五、前瞻佛教教育的出路 90 (一)在教育資源和教育對象上'開源分流 91 (二)在辦學力和院校體制上“公私兼顧” 91 (三)在教學內容和辦學形式上'因材施教” 91 (四)在教學評估和人才使用上“名實相符” 91
|
ヒット数 | 373 |
作成日 | 2014.07.17 |
更新日期 | 2018.05.1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