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II 隋唐=The Efflorescence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China II,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
|
|
著者 |
沖本克己
;
菅野博史
;
釋果鏡
|
出版年月日 | 2015.03.01 |
ページ | 576 |
出版者 | 法鼓文化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ddc.com.tw/
|
出版地 | 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
シリーズ | 新亞洲佛教史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抄録 | 穿越古絲路傳至中國的印度佛教,在隋唐時期已經成為中國所容受的佛教,達到了空前的開展與轉型,並形成今日我們所知曉的「宗派」樣貌。
此書其中有三論、唯識、天台、華嚴、淨土、禪、密教等有關教學、弘化的內容,作者細膩勾勒出隋唐帝國時期的皇室和民間,在與佛教的微妙關係之下,展現出各宗派獨特的教學理念與弘化儀禮。同時,以多元的視角觀察整體的脈絡,將隋唐時期佛教興隆發展的軌跡,詳細地述說全貌與始末,藉此讓我們一窺隋唐佛教的輝煌燦爛! |
目次 |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 釋果鏡 序言 充本克己 體例說明
【第一章】什麼是隋唐佛教 吉川忠夫 第一節 隋朝的佛教再興 一、以復興佛教為己任的隋文帝 二、度過廢佛風暴 第二節 迎接第二階段的隋唐佛教 一、喪葬儀禮中對佛教的影響 二、中國撰述的疑經 三、末法之世 第三節 佛教與道教之爭 一、源自道教經典的開元年號 二、奉老子為皇室始祖的唐朝皇室 三、為贖罪而建造的佛寺 四、傅奕的排佛論 五、武后則天時代的復興與玄宗時代的再復興 第四節 諸宗派的成立 一、由諸學派到諸宗派 二、天台宗、三階教 三、淨土教 四、中國傳統思想與佛教 五、諸宗派的盛衰消長 六、姚崇的「遺令」與禪佛教 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第五節 邁向下個時代 一、會昌廢佛 二、凡聖齊同 專欄一 末法思想的興起與展開 藤井教公
【第二章】在中國改變面貌的印度佛教 青木隆、奧野光賢、吉村誠 第一節 地論與攝論思想史之意義 一、如來藏與唯識思想傳至中國 二、地論宗北道派與南道派 三、敦煌寫本中所見南道派的思想 四、攝論宗的興起 五、《大乘起信論》的出現 第二節 三論與成實的思想史之意義 一、「三論」與「成實論」 (一)《中論》 (二)《十二門論》 (三)《百論》 (四)《成實論》 二、譯出與其研究 三、吉藏對成實學派的批判 第三節 唯識思想史的意義 一、玄奘與唯識學派 (一)玄奘的求法與傳法 (二)基 (三)慧沼 (四)智周 (五)圓測 (六)其他弟子 (七)傳播到日本 二、唯識學派的教義 (一)三時教判 (二)五位百法 (三)阿賴耶識 (四)四分、三量、三類境 (五)三性、三無性 (六)五重唯識 (七)五姓各別 (八)四十一位、五位 (九)四智、四涅槃 (十)三身 (十一)因明 三、圍繞五姓各別與佛性的論爭 (一)攝論學派的衰退 (二)五姓各別說的登場 (三)靈潤的批判 (四)神泰的反駁 (五)五姓各別說的完成 (六)法寶的批判 (七)慧沼的反駁 (八)論爭的去向 專欄二 盂蘭盆會與餓鬼 鹽入法道
【第三章】教學佛教的樣貌 林鳴宇、吉田睿禮 第一節 草創期的天台宗 一、天台宗與天台山 二、慧文與慧思 三、天台智顗 四、智顗的教學 五、灌頂的功業 第二節 唐代的天台宗 一、外護者的喪失 二、天台山系與玉泉寺系 三、唐初智顗教學的影響 四、湛然的生涯與教學 五、湛然以後的天台宗 六、柳宗元與梁肅 七、五台山的天台教學 八、立志於天台學的入唐僧 九、天台宗的特色與之後的發展 第三節 華嚴宗形成的基礎 一、地論學、攝論學發展為華嚴學 二、《華嚴經》的翻譯 (一)六十卷本 (二)八十卷本 (三)四十卷本 (四)藏譯《華嚴經》 三、研究《華嚴經》的先驅 四、江南之《華嚴經》研究 五、北地之《華嚴經》研究 第四節 華嚴宗系譜 一、華嚴宗祖統說 二、華嚴五祖與其教學 (一)杜順 (二)智儼 (三)法藏 (四)澄觀 (五)宗密 第五節 會昌廢佛後的華嚴學 一、正統與思潮 二、華嚴教團的形成與衰退 專欄三 禮敬之爭──從東晉到唐代 礪波護
【第四章】民眾佛教的系譜 齊藤隆信、西本照真 第一節 淨土教的開展──民眾佛教 一、中國淨土教的黎明 二、唐代以前的中國淨土教與民眾 (一)廬山慧遠的結社念佛 (二)關於曇鸞的《讚阿彌陀佛偈》 (三)從造像銘來看南北朝的淨土教信仰 第二節 唐代禮讚儀禮所見之民眾淨土教 一、善導在長安的弘化 二、道綽的淨土教與民眾教化 三、從傳記來看,身為唱導僧的善導 四、從著作來看善導的教化活動 (一)在《觀經疏》所見之民眾特色 (二)在《往生禮讚偈》所見之民眾特性 五、法照禮讚偈之通俗性 第三節 三階教的思想、實踐特質與其民眾性 一、創教始祖信行的生平 二、三階教思想與實踐的特質 三、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無盡藏 第四節 民眾信仰的各種型態 一、佛教特定活動與儀式對民眾的滲透 二、從佛教來看民間信仰的具體相貌 (一)彰顯善因善果的靈感故事 (二)彰顯惡因惡果的靈感故事 專欄四 頓悟與漸悟──從道生到禪 伊吹敦
【第五章】禪宗的形成與開展 小川隆 第一節 初期禪宗 一、兩京法主,三帝國師 二、嵩山與武后則天 三、南能北秀 四、皆為頓漸不同,所以不許 五、與王維的問答 六、安史之亂與諸派興起 第二節 唐代的禪 一、馬祖的禪法 二、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 三、自馬祖、百丈以來 四、平常無事與清規的形成 五、選官與選佛 六、石頭系的禪法 七、會昌滅佛,黃巢之亂 八、五家的分類 第三節 宋代的禪宗 一、禪的制度化之時代 二、士大夫與禪宗 三、文字禪與看話禪 四、大慧宗杲的看話禪 五、朱熹與無字 專欄五 正史中的佛教 氣賀澤保規
【第六章】密教的傳播與滲透 岩崎日出男 第一節 中國密教的歷史 一、定義與問題 二、中國人的密教認知時期與內容 第二節 中國密教的祖師們 一、善無畏三藏(Subhakarasimha) (一)傳記資料 (二)家族與經歷 (三)在長安的活動 (四)在洛陽的活動與圓寂 (五)善無畏三藏的人品 (六)在中國密教功績與完成的任務 (七)善無畏三藏活動的特徵與社會評價 二、金剛智三藏(Vajrabodhi) (一)傳記資料 (二)家族與經歷 (三)在長安以及洛陽的活動 (四)金剛智三藏的人品 (五)金剛智三藏在中國密教的功績與完成的任務 三、一行禪師 (一)傳記資料 (二)家族與經歷 (三)出家與遊學 (四)與密教的邂逅 (五)一行禪師的人品與功績 四、不空三藏(Amoghavajra) (一)傳記資料 (二)家族與經歷 (三)從出家到印度求法 (四)返回京城後的活動 (五)社會的變革與密教的昌盛 (六)不空三藏的人品 (七)不空三藏在中國密教的功績與完成的任務 (八)在內道場的活動 (九)五台山文殊信仰的積極傳教 (十)護國活動的特徵 (十一)密教經典的翻譯與教理的特長 (十二)不空三藏推展的密教昌盛之因 五、惠果和尚 (一)傳記資料 (二)家族與經歷 (三)先師圓寂後的活動 (四)惠果和尚的人品 (五)在中國密教的功績與完成的任務 第三節 密教在中國社會上的滲透 一、從不空三藏到惠果和尚的密教現況 (一)般若三藏的活動 (二)圓敬的付法 (三)善無畏三藏的再評價 二、惠果和尚之後的密教 (一)智慧輪三藏與法門寺 (二)唐末五代至宋代初期的密教 第四節 密教與道教 一、共同性與競爭性 (一)歷史上密教與道教的交涉 (二)在說話的舞台上,密教與道教之間的交涉 (三)密教咒語(真言、陀羅尼)與道教符咒的關係 (四)祖師們的傳說與軼事 二、結語 專欄六 無情佛性說 松森秀幸
【第七章】 士大夫對佛教的容受 中隆藏 第一節 王朝統治與三教的關係 教化的媒介──儒教、道教、佛教 第二節 隋朝皇帝與士大夫對佛教的容受 一、以佛法治國──高祖文帝、煬帝 二、以佛教處世──顏之推 三、信仰與學問的融合──王劭 四、在家信徒的宿願──姚察 第三節 唐初士大夫對佛教的容受 一、白熱化的三教論爭 二、三教的客觀批判──陸德明 三、憂國的排佛論──傅奕 四、奉佛王朝的血統──蕭瑀 五、擁護佛教的士大夫──李師政 第四節 唐代前期,皇室與士大夫對佛教的容受 一、宣揚聖教的皇父子──太宗李世民、皇太子李治 二、做為「知識」的佛教──王勃 三、病苦中的信仰──盧照鄰 第五節 唐代中期,士大夫對佛教的容受 一、道教興起及偽經出現 二、來自奉佛士大夫 |
ISBN | 9789575987015 (平) |
ヒット数 | 691 |
作成日 | 2016.03.2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