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蘇軾黃州時期作品中的佛學思想研究
著者 陳淑芬 (著)=Chen, Shu-Fen (au.)
出版年月日2007
ページ190
出版地彰化縣, 臺灣 [Changhua hsien,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修士
学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学部・学科名國文學系
指導教官張清泉
卒業年95
キーワード蘇軾; 黃州; 佛學思想
抄録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才,是歷代人們最喜於研究的對象之一,不論古今,不論中外,有關於他的詩、詞、散文等各類作品可說體繁量鉅,且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舉凡文學、史學,或是哲學、藝術等各領域的研究,都有許多資料可供參酌。而蘇軾的作品獲得廣大流傳與喜愛,卻是肇因於他一生奔波的際遇。不論在任所,或閒置於流貶之地,他都能以文字留下那時期的生命足跡。在了解蘇軾的生平事蹟之後,也讓人發現了他背後豐富的哲學思維,原來是有一大片深厚的佛學沃壤提供其性靈的滋養。而這些有形、無形的思想引領,加上他個人的穎悟和修為,最後卻帶他安然度過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從諸多資料顯示,蘇軾的生活與佛家人物或佛學環境的濡染很深,而他的佛學思想深化期,也就是「烏臺詩案」後貶謫黃州的時期。本論文是從蘇軾此生最大的逆境──謫黃時期的作品中,去了解他的佛學思想。論文內容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是提出撰寫論文之動機與目的,回顧研究歷史與敘述未來之展望,並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蘇軾生平與佛學的因緣〉,是從蘇軾所處的時代背景、家庭環境、政治生涯、交游狀況等來探討他一生與佛學的因緣。另外再從其佛學思想的內涵及其各時期之變化來作探討。
第三章〈黃州時期作品與佛典的交涉〉,內容區分為詩詞賦、散文書牘、其他應用體類等三部分,來分析探討其黃州作品與佛典之間的交涉。
第四章〈黃州禪悟境界及其對後期作品的影響〉,內容區分為黃州生活之禪悟境界,及黃州經驗對後期作品的影響二小節來談。
第五章〈結論〉,將前四章之內容作一總結性的重點說明,並簡單敘述撰作後的心得。
我們從蘇軾這段最慘淡的黃州生活中,藉由他所留下大量的詩文等作品,可以解讀出他心靈的掙扎與蛻變,以及他的佛學思想如何從沉潛到成熟的過程。經過這番磨鍊,藉著佛教的力量,他淡化了人生現實面的欲求,轉而從精神去追求人生的另一境界與圓滿。因此閱讀東坡的詩文,其中所透顯涵容萬端、曠達不滯之層次,實是代表北宋多元文化思潮下吸納了佛學思想而孕育出的典範,因此別具時代性的意義。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歷史回顧與展望 5
一、研究歷史回顧 5
二、未來展望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蘇軾生平與佛學的因緣 12
第一節 所處時代背景及其與佛學的因緣 12
一、學術蓬勃發展的文化環境 13
(一)政府的政策 13
(二)經濟的繁榮 15
(三)文學體製的演進 17
二、多元融合的學術思想潮流 19
(一)理學的形成 19
(二)佛教的發展 21
(三)道教的發展 23
三、 新舊黨爭不斷的政治紛擾 25
(一)慶曆新政 25
(二)熙豐變法 25
(三)元祐更化及蜀、洛、朔黨爭 27
第二節 家庭環境及其與佛學的因緣 28
一、家學淵源 28
二、崇佛氣氛 30
第三節 政治生涯及其與佛學的因緣
一、嘉祐制科展鋒芒 34
二、黨爭釀禍繫烏臺 35
三、黃州沉潛寓東坡 36
四、半生流離遠惠儋 41
五、忠心社稷終於常 42
第四節 交游狀況及其與佛學的因緣 45
一、參寥子 45
二、佛印 47
三、懷璉與惟琳、道榮 48
四、繼連 49
五、其他禪僧與摯友 49
第五節 佛學思想的內涵及其各時期之變化 52
一、理性思維除迷信 52
二、宦途多難求靜達 53
三、習佛求法裨人生 54
四、各路宗派兼相融 55

第三章 黃州時期作品與佛典的交涉 57
第一節 詩詞賦中佛典辭彙的引用 58
一、 純粹佛典辭彙的借用 58
(一)自然物的比喻 59
(二)動植物的比喻 60
1.動物類 60
2.植物類 62
(三)各類名物的比喻 62
(四)仙佛人事典故的運用 65
二、理融禪悟之佛典辭彙的引用 74
(一)水月之涉 75
(二)虛實之辨 78
(三)夢覺之間 79
(四)了悟因果 80
(五)超越現實 81
第二節 散文書牘中佛理的明闡與暗寓 84
一、佛理的明闡 84
(一)以佛修心 84
(二)慈悲行善 86
(三)感悟禪理 87
(四)巧喻說禪 88
二、佛理的暗寓 89
(一)問答之間見禪機 89
(二)忘身自然得閑趣 91
(三)理會融悟無來去 92
第三節 其他應用體類作品中有關佛理的探析 93
一、寄寓名物闡佛理 93
二、頌讚人物釋禪性 95
三、感悟人事見禪心 97

第四章 黃州禪悟境界及其對後期作品的影響 99
第一節 黃州生活之禪悟境界 99
一、人生如夢,胸懷淡泊 99
二、自性清淨,覓得安心 103
三、萬物平等,泯化成見 107
四、圓融無礙,解脫自在 111
五、樂觀自得,隨緣任運 114
第二節 黃州經驗對後期作品的影響 120
一、沉潛禪理創作內涵更顯深化 121
(一)宦途遭難更悟禪理 121
(二)禪言偈語深化創作 122
二、超越苦難風格轉趨高曠淡遠 126
(一)前期表現雄放豪邁 127
(二)風格轉趨高曠淡遠 128
三、深入民間生活題材範圍擴大 134
(一)深入體驗民間生活 134
(二)風物民情皆納筆下 135
四、涵融萬端展現獨特人格風範 137
(一)複雜的思想特質 137
(二)涵融萬端垂風範 139

第五章 結論 142
ヒット数251
作成日2016.08.16
更新日期2016.08.22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567721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