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論諸識能否俱起與如何相續 ── 從部派佛教到初期瑜伽行派的考察=On Whether Two or More Consciousnesses Can Arise Simultaneously and How They Succeed Each Other: An Investigation from Abhidharma to Early Yogācāra
著者 鄭乃綺 (撰)=Cheng, Nai-chi (compose)
出版年月日2019
ページ115
出版者國立政治大學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n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修士
学校國立政治大學
学部・学科名宗教研究所
指導教官耿晴
卒業年107
キーワード心識; 相續; 俱起; 部派; 瑜伽行派
抄録本論文研究部派佛教到初期瑜伽行派的心識作用時序性差異及其原因。本研究核心議題有二:一、諸識能否「同時俱起」。二、諸識如何「前後相續」。筆者提出兩個研究路徑:一、以識體數量從一到多的轉變,探討能否多識同時生起;二、從前五識和意識作用的差別和關係,檢視諸識前後生起的次序。章節安排上,以歷史脈絡發展為論述主軸,依序梳理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經量部(Sautrāntika)、初期瑜伽行派(Early Yogācāra)的心識論。三個學派主要考察的文本分別為《大毘婆沙論》、《成實論》、《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與《解深密經》。

研究發現,在諸識能否「同時俱起」的議題上,有部認為只有一個識體(dharma),隨根立名說有六識,因此必然不可能有多識俱起的情況。經部則主張有六個獨立的識體,但一時只能生起一識,諸識無法俱起。到了初期瑜伽行派出現了爭議,《瑜伽論‧本地分》與經部相同,主張有六個識體不俱起;《解深密經》卻主張前五識生起時,必有一相同所緣境的「分別意識」俱起,且前五識可同時全部生起,變成六個心體的俱起說。

第二個諸識如何「前後相續」的問題,有部認為前五識以尋、伺心所為主要元素,有非概念化的「自性分別」,接受了四種相續的模型:(a)五識→意識、(b)意識→五識、(c)五識→五識、(d)意識→意識。經部則主張前五識沒有尋心所,分別的功能完全歸屬於意識,反對(c)五識→五識,接受其他三種相續模型。《瑜伽論‧本地分》和經部相同,且明確指出五識前後必為意識,但對《解深密經》而言,六識皆由「阿陀那識」引生,無須再探討諸識前後剎那的因果引生關係。整體而言,本文釐清有部、經部到初期瑜伽行派心識論的異同,並梳理理論間的繼承與創新,提供部派佛教到初期瑜伽行派思想上一條可能的發展脈絡。

目次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第二章 說一切有部之諸識不俱起及其相續說 18
第一節 識體數量與能否俱起 18
一、 「一心體」隨根立名為「六識」 19
二、 諸識不俱起 20
(一) 對諸識俱起的批判 20
(二) 諸識不俱起的根據:無二個等無間緣 24
三、 其他部派的觀點 27
(一) 大眾部之二心俱生 27
(二) 譬喻師之心一一而起 29
第二節 六識的功能及相續次第 30
一、 五識和意識的功能 31
(一) 五識只有「非概念化分別」 31
(二) 意識能有「概念化分別」 34
二、 六識的相續模型 36
(一) 五識後可為六識中任何一識 36
(二) 五識和意識前可為六識中任何一識 39
第三節 結語 42
第三章 經量部之諸識不俱起及其相續說 44
第一節 識體數量與能否俱起 45
一、 心體數量為多 45
(一) 從「六識的差別」說多心 45
(二) 從「心的體性」說多心 51
(三) 從「心的相續」說多心 54
(四) 小結 57
二、 諸識不俱起 58
(一) 六識不同時作用 58
(二) 一識不可同時認識多個對象 59
(三) 識生起的條件 61
(四) 小結 64
第二節 六識的功能及相續次第 65
一、 五識和意識的功能 65
(一) 五識完全無分別 65
(二) 唯意識能分別 67
二、 六識的相續模型 69
(一) 五識後必生意識 69
(二) 五蘊生起次第:識、想、受、行 72
第三節 結語 74
第四章 初期瑜伽行派之諸識相續說與俱起說及其爭議 77
第一節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諸識「相續說」 78
一、 「五心」的相續說 78
(一) 不散亂時的「五心」 79
(二) 散亂時的「五心」 81
(三) 「五心」後必接意識 83
二、 六識的相續模型 85
(一) 五識後必為意識 85
(二) 五識前必為意識 87
第二節 《解深密經》的諸識「俱起說」 90
一、 六識依止「阿陀那識」生起 90
二、 五識必與「分別意識」俱起 94
三、 五識可俱起 94
四、 《瑜伽論·攝抉擇分》的「八識俱起」 96
第三節 「相續說」和「俱起說」的比較與會通 97
一、 「相續說」和「俱起說」的比較 97
二、 「俱起說」對「相續說」的會通 99
(一) 五識可連續生起 99
(二) 五識與第六、七、八識俱起 103
第四節 結語 104
第五章 結論 107
參考文獻 111
ヒット数259
作成日2020.02.05
更新日期2023.01.10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589474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