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脫道論》三種慈心之探究=On the Three Kinds of Loving-kindness Practice in Vimuttimagga |
|
|
|
著者 |
釋洞崧 (著)=Shi, Dongsong (au.)
|
掲載誌 |
福嚴佛學研究=Fuyan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12 |
出版年月日 | 2017.09 |
ページ | 29 - 52 |
出版者 | 福嚴佛學院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fuyan.org.tw/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法鼓文理學院碩士班畢業生 |
キーワード | 《解脫道論》; 慈心觀; 四無量心; 人天修慈 |
抄録 | 《解脫道論》是 Upatissa 根據無畏山寺(Abhayagiri)派的教義,將巴利上座部的教義集成的論書,於梁天監十四年(515)由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出。據研究,覺音在5世紀所著的《清淨道論》曾參考此論,依戒、定、慧三學的次第加以編纂。其中,《解脫道論》的三十八行處(kammaṭṭhāna)為定學的主要內容。而《清淨道論》所主張的四十業處,迄今更是南傳上座部修習定學的指南。雖這兩部論書具有極高的相似度,然對於行處(業處)的修習,仍可發現許多架構上與內容上的不同。 本稿主要以《解脫道論》慈心之修習為研究課題。一般以為,較後期所著的《清淨道論》有著較完整的架構與豐富的內容。然,不同於前人的解讀,筆者在本文試著指出:《解脫道論》慈心的修習,似乎可分為三類;筆者將之名為「人天修慈」、「二乘修慈」與「菩薩修慈」。雖然內容不盡相同,但這似乎類似大乘佛法所分類的「眾生緣慈」、「法緣慈慈」與「無所緣慈」。 |
目次 | 一、前言 2 二、從架構看三種慈心 3 (一)人天修慈 3 (二)二乘修慈 4 (三)菩薩修慈 5 三、從內容看三種慈心 7 (一)人天修慈 7 (二)二乘修慈 8 (三)菩薩修慈 13 四、結論 15 附表(一):《解脫道論》的「具足」與《清淨道論》的「成就、失敗」 17 附表(二):《解脫道論》的「非具足」與《清淨道論》的「四梵住之敵」 17 參考書目 18 |
ヒット数 | 547 |
作成日 | 2020.09.28 |
更新日期 | 2020.09.2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