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林育民 (撰)
|
出版年月日 | 2007 |
ページ | 182 |
出版者 | 東海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thu.edu.tw/
|
出版地 | 臺中市, 臺灣 [Taichung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東海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中國文學系 |
指導教官 | 劉榮賢 |
卒業年 | 96 |
キーワード | 阿毘達磨=Abhidharma; 俱舍論=harmakosa; 修證=Revise; 阿羅漢退轉=Arhat retreat; 漸頓=Fade |
抄録 | 本文從「修行法義」與部派之間諍論的「阿羅漢有退、無退」、「四諦漸頓現觀」三個方面對《俱舍論.賢聖品》作一探討。在修行法義上,對於「家家」聖者受生的問題,中國《俱舍論》注疏家傾向於「人天生死往來」,日本《俱舍論》注疏家則傾向於「唯人」、「唯天」單獨受生。雖然無法取得一致的看法,但聖者於欲界人天生死往來的秩序卻是注疏家們的共識。「中品忍滿位」為「一剎那二行相」或「二剎那二行相」?究竟是注疏家們的誤抄,或是真有「二剎那二行相」的情形,注疏家們對此二說的考察和義理的發明都值得作為我們參考。「有行般、無行般次第」,《俱舍論.賢聖品》的抉擇除了快道林常所說契經誤誦之外,亦反映了《俱舍論.賢聖品》「斷煩惱無」的思想。在「阿羅漢有退、無退」的諍論上,《俱舍論.賢聖品》將大眾部、分別論者與說一切有部「阿羅漢有退、無退」的諍論區分出「阿羅漢有退」、「阿羅漢無退」兩個問題來討論,「阿羅漢無退」是探討「阿羅漢有無煩惱」,「阿羅漢有退」是探討「阿羅漢退失的是阿羅漢果或是現法樂住」。《俱舍論.賢聖品》的這一區分讓我們對於「阿羅漢有無起煩惱退」的判定除了是起於部派之間「三世法有、法無」不同的立場之外,還有論師們對於阿羅漢起退狀態的體證在當中。在「四諦漸頓現觀」諍論上,《俱舍論.賢聖品》並未對於「漸現觀者」或「頓現觀者」的立場有所評破,而是從「見、緣、事」三現觀來將漸頓現觀的諍論調和於一慧觀當中。 |
目次 | 全文提要 壹 各章提要 貳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回顧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回顧 3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 7 一、研究主題 7 二、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俱舍論.賢聖品》的修行品位 9 第一節《俱舍論.賢聖品》介紹 9 一、何謂「賢聖」 9 二、見、修所斷惑與漸次斷、超越斷修行方式 10 第二節 《俱舍論.賢聖品》賢位修行方法 16 一、順解脫分 16 (一)五停心 16 1.不淨觀 17 2.持息念 18 (二)四念住 20 1.別相念住 20 2.總相念住 21 3.自性念住、相雜念住、所緣念住 29 二、順決擇分 30 (一)煖 30 (二)頂 32 (三)忍 33 1.中品忍減緣減行 34 2.上品忍 36 (四)世第一法 37 第三節 《俱舍論.賢聖品》聖位修行方法 38 一、見道 39 (一)見道十五心 39 (二)見道第十六心道類智為修道攝,非見道攝 39 (三)聖者名 40 二、修道 41 (一)斷欲界修惑所證果位 41 1.預流果 41 2.家家 42 3.一來果 42 4.一間 42 5.不還果 42 (二)欲界九品修惑生死數 42 (三)色、無色界生死流轉 45 1.中有般涅槃 45 2.生有般涅槃 45 3.無行般涅槃 45 4.有行般涅槃 46 5.上流般 46 (四)斷盡三界見、修惑 47 1.阿羅漢果 47 (1)退法種性阿羅漢 48 (2)思法種性阿羅漢 48 (3)護法種性阿羅漢 48 (4)安住法種性阿羅漢 49 (5)堪達法種性阿羅漢 49 (6)不動法種性阿羅漢 49
第三章 後代注疏對《俱舍論.賢聖品》修行法義的探討 50 第一節 《俱舍論.賢聖品》「順解脫分」法義探討 50 一、「持息念」持息為境,不持慧 50 二、雜緣念住數目 51 三、相雜念住「攝不攝慧體」 57 四、三義觀、七處善-《俱舍論》略而不論 61 第二節 《俱舍論.賢聖品》「順決擇分」法義探討 62 一、「減緣減行次第」二說 62 二、「中品忍滿」為「一行相二剎那」或「二行相二剎那」65 第三節 《俱舍論.賢聖品》「修道」法義探討 70 一、欲界人、天生死流轉藍圖的推度 70 (一)《順正理論》家家「人天往來」說 71 (二)《光記》、《寶疏》的會通 73 1.《光記》「極多生、極少生」的推度 73 2.《寶疏》「等生、不等生」的推度 75 (三)日僧快道林常的會通 77 1.破斥《順正理論》的推度 77 (1)人天往來罪 77 (2)生數不等失 78 2. 彈斥依從之輩 79 3.「家家」與欲界人天生死流轉的推度 80 二、有行般、無行般之次 83
第四章 從諸部派到《俱舍論》有關聖果退轉問題的探討 86 第一節 大眾部、分別論者與有部「阿羅漢有退、無退」的探討 86 一、說一切有部「阿羅漢有退」 87 (一)三世法實有-煩惱存於過去、未來 87 (二)「三世法實有」與「阿羅漢有退」-阿羅漢斷諸煩惱 ,非令全無 90 (三)見、修道斷煩惱惑的差別 95 二、大眾部、分別論者「阿羅漢無退」 98 (一)過去、未來體非實有,現在法有無為 98 (二)「過、未法無,現在法有」與「阿羅漢無退」-煩惱斷已 ,畢竟不退 102 三、阿羅漢有退、無退的分析 104 (一)阿羅漢無退 106 (二)阿羅漢有退 108 1.對有部「阿羅漢有退」的質疑 108 2.有部於「阿羅漢有退」的論究 115 (1)有部於「阿羅漢有退」一詞的意義 115 (2)阿羅漢起退和起退後的情況 116 A.退失阿羅漢果者「命終前必復證得阿羅漢果」116 B.阿羅漢起退的狀態 117 第二節 《俱舍論》與《順正理論》對阿羅漢退轉問題的探討 120 一、《俱舍論》主張「阿羅漢無退」 121 (一)《俱舍論》對於有部「阿羅漢有退」的析論 121 (二)《俱舍論》認為阿羅漢果無退,但退失現法樂住 122 1.由「理」的角度論「阿羅漢無退」 123 2.由「教」的角度論「阿羅漢無退」 124 3.《俱舍論》對瞿底迦退轉問題之主張 128 二、《順正理論》對於《俱舍論》「阿羅漢無退」論點的難破130 (一)阿羅漢非「永拔惑種」130 1.對於《俱舍論》「聖慧斷惑名為實斷」的難破 130 2.對於《俱舍論》「有學應不放逸非無學者」的難破132 3.阿羅漢仍有惑種 132 (二)「時解脫」非退失現法樂住 134 1.以「靜慮等持為應果性」破斥「無退阿羅漢果」之論 134 2.「時解脫」非指現法樂住 136 3.「瞿底迦」非有學時解脫 138 三、阿羅漢有、無起「煩惱」退的探討 139 第三節 《俱舍論》「阿羅漢無退」思想特色與《順正理論》對於「阿羅漢有退」 的再闡發 142 一、從《俱舍論》「煩惱空」的思想看「有行般、無行般」次第 142 二、《順正理論》對於「阿羅漢有退」的再闡發 144 (一)阿羅漢未證「不生法」故有退,非煩惱未斷盡 145 (二)盡智、無生智與阿羅漢退轉的關係 145 (三)阿羅漢仍有失念 146
第五章 四諦漸頓觀 149 第一節 四諦頓現觀 149 一、《雜阿毘曇心論》、《四諦論》中頓現觀者的主張 149 二、大眾部、法藏部、化地部頓現觀的主張 151 三、《成實論》頓現觀的主張 152 第二節 四諦漸現觀 154 一、「事、理二諦」與「自相、共相」的發展 154 二、蘊觀共相,諦觀自相 157 三、四諦現觀次第與見苦得道 159 四、現觀擇滅 160 第三節 《俱舍論》四諦漸、頓的調和 161 一、四諦漸、頓對論 162 (一)《大毘婆沙論》中漸頓對論 162 (二)《雜阿毘曇心論》中漸頓對論 163 (三)《順正理論》中漸頓對論 164 二、《俱舍論》見、緣、事三現觀 166
第六章 結 論 170 參考書目 174 |
ヒット数 | 571 |
作成日 | 2021.10.29 |
更新日期 | 2023.01.0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