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蕅益智旭唯識思想研究 ─ 以《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為中心=The Research of Famous Monk Ouyi Zhixu' Yogacara |
|
|
|
著者 |
邱信忠 (撰)
|
出版年月日 | 2014 |
ページ | 412 |
出版者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3.nknu.edu.tw/zh/
|
出版地 | 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國文學系 |
指導教官 | 林文欽 |
卒業年 | 102 |
キーワード | 蕅益智旭; 唯識學; 晚明佛教;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 性相融通 |
抄録 | 本文以〈蕅益智旭唯識思想研究─以《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為中心〉為題,目的在探討蕅益智旭對《成唯識論》經典註解的架構與特色。全文約計四十萬餘字,共分為七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界定研究範圍,以及目前學術界對蕅益智旭唯識學學研究概況,並探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蕅益智旭唯識思想的背景」分析蕅益智旭的學思歷程,及晚明唯識學研究的概況,從而歸納蕅益智旭唯識學的思想背景。 第三章「慈恩正義的釐清與還原」說明蕅益智旭對真諦舊譯與玄奘新譯唯識學的抉擇。以凸顯智旭視陳那、護法、玄奘一系為相宗正義的觀點;並藉玄奘《八識規矩頌》提出的三類境,概述唐人、明代性境說的差別,分析智旭對性境義的釐清;其次,概述《宗鏡錄》與明代唯識研究者對所緣緣義的異說,並分析智旭通過疏解《觀所緣緣論》來釐清所緣緣「帶己相」義;最後,比較智旭所疏解《因明入正理論直解》、《唐奘師真唯識量》與明代因明學研究者的差別,說明智旭在晚明因明學的貢獻。 第四章「唯心與唯識的調和 」說明智旭對「三界唯心」與「萬法唯識」兩系統說法的調和,建構異於天臺的「心意識」說;再剖析智旭對護法本新種子說的吸收,及依《法華》一佛乘說來改造唯識學五種性說;其後,說明智旭對護法四分說的吸收,並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概念發明獨特的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說;末節,說明智旭融會《大乘止觀法門》三止三觀與《成唯識論》三性三無性的疏解特色。 第五章「《成唯識論》造論宗趣」先說明《成唯識論》中末那識迷與悟的差別,並闡述智旭以現前一念的實修來理解末那相應心所的註解特色;次說明《成唯識論》對第六識的分析,並以此說明智旭對「專用六識」說的檢討;其三,說明《成唯識論》破外道、小乘九難成立萬法唯識,並探究智旭對此部分的闡述內涵;末則說明智旭以《楞伽經》「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建立《成唯識論》真俗二諦說。並以此說明「識轉變的漏與無漏」,進而建構「真俗二諦二而不二」的圓融觀。 第六章「五位五觀」分別概述《成唯識論》所立「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三位,並指出智旭以天臺化法四教對《成唯識論》的判釋;其次,說明《成唯識論》修習位的內涵,並闡述藏、通、別、圓四教中菩薩十地的異同;再次,分「四涅槃與四智菩提」、「無漏的法報應三身」、「三身土體用差別」等三小節說明究竟佛果位的境界;最末,說明智旭標舉唯識五觀,以為《成唯識論》教法即備觀法,並將五觀與《大乘止觀法門》相融,發展獨特的「觀心法要」說。 第七章為「結論」歸納蕅益智旭唯識學具有「教理的還原與融通的發展」、「性相不二與觀心的法門」、「晚明唯識的中堅」、「影響與價值」等四項特點。 |
目次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之緣起 1 第二節 近人研究文獻探討 3 一、探討晚明唯識學之研究 3 二、蕅益智旭相關之研究 4 三、關於蕅益智旭唯識思想之研究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一、蕅益智旭唯識學論題抉擇 5 二、蕅益智旭唯識學材料問題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9 一、研究方法的運用 (一)近代佛學研究方法 9 (二)義理分析與詮釋 11 二、章節安排與分部 12 第二章 蕅益智旭唯識思想的背景 17 第一節 蕅益智旭的學思歷程 17 一、出家前儒佛的抉擇與影響 18 二、出家後性相不二的課題 21 三、晚年佛法統一理論的建構 26 四、小結 30 第二節 晚明唯識研究者的師承與交流 31 一、晚明唯識研究的興起 32 二、晚明唯識研究復興的關鍵期 38 三、晚明唯識研究的總結期 44 四、小結 51 第三節 晚明唯識研究者的思想取向 51 一、性相二宗並重並弘 52 二、性相二宗融通與審辨 56 三、性相二宗攝歸一心 60 四、小結 65 第四節 《宗鏡錄》唯識思想的承續 66 一、一心為宗萬法為鏡之架構 68 二、法性法相二宗的融攝 72 三、新舊譯唯識雜糅與並立 76 四、小結 82 第三章 慈恩正義的釐清與還原 84 第一節 新舊譯唯識的抉擇 86 一、奘譯唯識獨擅相宗之名 87 二、八九兩識說的消釋 90 三、真如受熏的調和 94 四、賴耶與如來藏的體同用異 97 五、小結 101 第二節 性境義的釐清 102 一、護法性相別論 103 二、《宗鏡錄》性相合論 108 三、性境義的正與變 112 四、智旭對性境義的釐清 120 五、小結 126 第三節 所緣緣義的探析 126 一、四緣義 127 二、觀字義 130 三、「帶己相」義的釐清 137 四、小結 145 第四節 晚明因明學的貢獻 146 一、陳那因明學 149 二、《因明入正理論》諸家的疏解 153 三、真唯識量的三本註解 161 四、小結 168 第四章 唯心與唯識的調和 170 第一節 心與識的溝通融合 173 一、唯心唯識的同源與分流 175 二、智旭的現前一念心說 181 三、智顗心意識說的改造 186 第二節 本新種子與五種性說 191 一、護法本新種子說 192 二、破心性本淨的調和 195 三、五種性同歸一乘 200 第三節 四分說的吸收與發明 206 一、護法四分說的疏解 208 二、晚明學者四分配三性的異解 213 三、四分唯顯一心 216 第四節 三性與一切無自性 223 一、《成唯識論》三性說 225 二、遍依圓三性關係 230 三、三性得入三無性 234 第五節 結語 241 第五章 《成唯識論》造論宗趣 242 第一節 二能變的迷與悟 245 一、我法二執的妄起 246 二、染污末那與淨末那 249 三、末那相應之別境慧 252 四、依現前一念對治 256 第二節 三能變現起分位 260 一、遍計了境獨勝 261 二、五位不行 264 三、招感業報力強 272 第三節 破小乘九難立唯識 278 一、立量破外難 282 二、破外境實有難 285 三、唯識二字旨趣 289 第四節 《成唯識論》真俗二諦 294 一、《楞伽經》偈的二諦說 295 二、識轉變的漏與無漏 298 三、真俗二諦二而不二 304 第五節 結語 310 第六章 五位五觀 312 第一節 菩薩地前三位 313 一、資糧位 315 二、加行位 319 三、通達位 325 第二節 十地修習位 329 一、斷餘障數修習 330 (一)十波羅蜜 333 (二)十重障 338 (三)十真如 344 二、二轉依 351 (一)轉依位 351 (二)轉依義 354 第三節 究竟佛果位 356 一、四涅槃與四智菩提 356 二、無漏的法報應三身 363 三、三身土體用差別 367 第四節 唯識五觀 374 一、五重唯識與五觀 375 二、五觀之結構 379 三、五觀與《大乘止觀》 383 第五節 結語 388 第七章 結論 390 一、教理的還原與融通的發展 390 二、性相不二與觀心之特色 395 三、晚明唯識的中堅 398 四、影響與價值 399 參考書目 401 附錄一:晚明唯識研究關係表 411 |
ヒット数 | 332 |
作成日 | 2021.11.25 |
更新日期 | 2023.01.16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