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印度文明
著者 劉建 (著) ; 朱明忠 (著) ; 葛維鈞 (著)
初版
出版年月日2004.02.01
ページ672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サイト http://www.csspw.com.cn/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シリーズ世界文明大系
資料の種類書籍=Book
言語中文=Chinese
キーワード印度; 文化史
抄録汝信近一個時期以來,有關“文明”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尤其是冷戰結束之後,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兩大集團軍事對峙的局面宣告終結,雖然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前世界發展的主題。與此同時,儘管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加速進行,世界政治卻日益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國家的學者開始更加重視文化戰略的研究,他們認為文明和文化的因素將在21世紀的世界發展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也幾度掀起“文化熱”,特別是各個人文學科的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參與了有關文化問題的討論。這說明文化問題及其在我國新時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意義,已被人們所認識並日益受到重視。然而,總起來看,我們還缺乏對文明和文化問題的總體研究,沒有把這種研究與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結合起來,對國外有關文明問題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一般地說,我們對世界文明問題的研究還是比較薄弱的,迄今還沒有我們中國人自己系統地、較全面地研究和論述世界文明的發生和發展的著作。我們認為,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探討世界文明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在弘揚中華文明優秀傳統的同時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文明的一切積極成果,制定一套既能積極推動我國文明建設,又能有效地應付外來文明挑戰的發展戰略,已成為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課題組,組織院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分專題進行研究,目前出版的這套多卷本著作便是這幾年來辛勤勞作的成果。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本書中所使用的“文明”概念的內涵。“文明”(civilization)一詞來源於拉丁文civis,而civis不僅是指羅馬的公民身份,而且也含有比當時外國人或蠻族的原始生活狀態優越的意思,所以後來有人用“文明”一詞來指與原始社會,即“野蠻”階段相區別的較高的人類歷史發展階段。但這個術語到18世紀才在歐洲被用於正式文獻中,直至20世紀方在人文學科各領域中被廣泛使用,而 且它不僅用來指歷史發展階段,也被用於一定的空間範圍,即用以表明“地域性文明”。應該指出,人們對“文明”的理論也如同對“文化”的解釋一樣各不相同,有許多種定義,迄無共識。我們的研究課題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探討哪一種定義更加合適,而在於具體研究世界文明本身。在本書中我們基本上採取目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看法,即把“文明”理解為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更具體地說,是指佔有一定空間的(即地域性的)社會歷史組合體,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方面,即人們有目的的活動方式及其成果的總和。我們認為,研究世界文明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世界上各個文明都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活動的產物,都有其自身發生和發展的演變過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缺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著不同的歷史作用。歷史上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對全人類文明作出的寶貴貢獻,都應得到充分承認和尊重。沒有哪一種文明可以自詡為天生優越,高人一等,那種以自我為中心(如所謂“西歐中心論”的觀點),總是以自己的文明的價值觀和標準去衡量別的文明,甚至橫加干涉,這顯然是文化霸權的表現,而且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我們也不能同意美國亨廷頓教授提出來的關於“文明的衝突”的理論。亨廷頓的理論以文明作為未來世界之間關係的基礎和衝突的主要根源,而對政治、經濟、思想等因素顯然有所忽視,即使在談到文明時,亨廷頓也過多地重視其“衝突”的一面,而對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的傾向注意不夠。從世界文明發展的整個過程來看,各個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和碰撞雖然是經常發生的現象,但並不一定會發展成不可調和的衝突。恰恰相反,各個不同文明之間的和平共存、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乃至交融互變,才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常態現象和主流。在世界即將進入21世紀的社會變革時代,我們更應致力於促進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相互交流和共同發展,彼此取長補短,使我們這個世界更加絢麗多彩。鑑於以上考慮,本課題組把世界文明分成以下這些專題進行研究,即:一、古代西亞北非文明;二、印度文明;三、伊斯蘭文明;四、儒家文明;五、猶太文明; 六、西歐文明;七、斯拉夫文明;八、非洲黑人文明;九、日本文明;十、美國文明;十一、拉丁美洲文明。應該說明,這樣的劃分只是相對的,而且並未把世界文明包舉無遺,有許多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我們只是打算從探討以上這些主要的文明入手,求得從總體上把握世界文明的發展過程,並對各個文明的主要特徵有宏觀的了解。本課題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基金的資助,全書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出版,特此志謝。有關世界文明的研究在我國還起步不久,本書中疏漏甚至錯誤之處,尚希學術界同仁和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目次目錄

緒論東方文明古國
一、印度文明所處的自然環境
二、印度文明的創造者
三、印度國名的由來與演變
四、印度文明發展的三個階段
上編古代篇
第一章史前文明
一、舊石器和中石器時代
二、新石器時代
三、新石器時代的典型遺址
四、早期印度河流域文化
五、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
六、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的經濟生活
七、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八、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亡
第二章吠陀時代
一、雅利安和雅利安人的入侵
二、前吠陀時期
三、後吠陀時期
第三章從分裂走向統一
一、列國時期
二、摩揭陀國建立霸權
三、波斯人和希臘人入侵印度
四、月護王與孔雀王朝的建立
五、孔雀王朝的政治經濟狀況
六、賓頭沙羅與阿育王
第四章各種宗教和思潮的興起
一、婆羅門教
二、佛教
三、耆那教
四、順世論與其他沙門思潮
五、沙門思潮對婆羅門教的衝擊
第五章笈多王朝與6—10世紀的南北印度
一、孔雀王朝以後的北印和南印
二、笈多王朝
三、古代文化的黃金時代
四、北印的分裂和戒日王
五、戒日王以後北印的混戰和拉其普特人
六、6世紀以後的南印度
第六章豐富多彩的古代哲學
一、奧義書——古代哲學的源頭
二、婆羅門教六派哲學
三、佛教哲學
四、耆那教哲學
第七章輪迴業報——古代印度倫理思想的核心觀念
一、業報和輪迴說的早期萌芽
二、佛教的觀點
三、耆那教的獨特理論
四、印度教的完備體系
第八章施捨——古代印度製度性的善德
一、制度化的印度教理論
二、體現慈悲思想的佛教觀念
第九章古代語言和文獻
一、印度古代語言和文字
二、吠陀文獻
三、往世書
四、史詩
第十章梵語古典文學
一、寓言故事
二、詩歌
三、戲劇
第十一章古代藝術
一、繪畫
二、雕刻
三、建築
四、音樂
五、舞蹈
第十二章古代科學技術
一、天文學
二、數學
三、醫學
中編中世篇
第十三章伊斯蘭文明的侵入
一、伽色尼王國的入侵
二、廓爾王國的入侵
三、德里蘇丹國
四、毘耶那伽羅國
第十四章莫臥兒帝國
一、巴卑爾入主德里
二、胡馬雍和阿富汗人的鬥爭
三、阿克巴治下的莫臥兒帝國
四、賈汗吉爾
五、沙·賈汗
六、奧朗則布
七、莫臥兒帝國的解體
第十五章中世紀的宗教運動
一、商羯羅與印度教的複興
二、伊斯蘭教蘇非派的傳播
三、印度教虔信派改革運動
四、錫克教的產生
第十六章莫臥兒帝國時期的藝術
一、建築藝術
二、細密畫
下編近現代篇
第十七章英國的殖民統治與印度人民的反抗鬥爭
一、西方人在印度的早期活動
二、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三、1857年民族大起義
四、國民大會黨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動
五、穆斯林啟蒙運動和穆斯林聯盟的建立
第十八章近代宗教與社會改革
一、面對西方文明的挑戰
二、羅姆·摩罕·羅易與梵社
三、薩拉斯瓦蒂與雅利安社
四、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的改革
五、宗教改革促進社會進步
第十九章印度的覺醒與民族獨立運動
一、印度民族獨立運動
二、提拉克的“司瓦拉吉”論與印度教
三、奧羅賓多的“精神民族主義”
四、甘地的非暴力主義和“堅持真理”鬥爭
五、“兩個民族”理論與印巴分治
第二十章獨立後的社會政治學說
一、尼赫魯三大建國方略——世俗主義、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
二、印度教民族主義
第二十一章新吠檀多主義哲學——東西方思想的融合
一、新吠檀多主義哲學的興起
二、主要學說與代表人物
三、新吠檀多主義哲學的特點
第二十二章文學巨人泰戈爾的思想與創作
一、生平
二、宗教思想
三、詩歌創作與成就
四、短篇小說的創作與成就
第二十三章現代教育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一、現代教育體制的建立與發展
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
第二十四章印度文明與世界
一、印度文明與南亞
二、印度文明與東南亞
三、印度文明與歐美
四、印度文明與中國
ISBN7500443773; 9787500443773
ヒット数87
作成日2022.10.21
更新日期2022.10.21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652418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