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阿毘曇八犍度論》〈偈跋渠〉與 《阿毘達磨發智論》〈伽他納息〉的偈頌釋譯=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erses Found in Two Parallel Texts: Apitan bajiandu lun (T1543) and Apidamo fazhi lun (T1544) |
|
|
|
著者 |
蘇錦坤 (著)=Su, Ken (au.)
|
掲載誌 |
福嚴佛學研究=Fuyan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17 |
出版年月日 | 2022.12 |
ページ | 1 - 64 |
出版者 | 福嚴佛學院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fuyan.org.tw/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簡介:獨立佛學研究者 |
キーワード | 《發智論》(*Jñāna-prasthāna-śāstra); 《阿毘曇八犍度論》(T1543); 《阿毘達磨發智論》(T1544); 偈頌翻譯 |
抄録 | 《發智論》(*Jñāna-prasthāna-śāstra)的梵文本現已佚失,存世的僅有兩本漢譯:一為僧伽提婆與竺佛念於西元 383 年所譯的《阿毘曇八犍度論》,二為玄奘於西元 660 年所譯的《阿毘達磨發智論》。前者的最後一個章節是「〈見犍度〉之中的〈偈跋渠〉」,後者的最後一個章節是「〈見蘊〉第八之中的〈伽他納息〉第六」;此兩處各含 17 首偈頌及其字句詮釋,偈頌內容僅有較少差異,字句詮釋則差異略大。 作為詮釋《發智論》的三本漢譯「毘婆沙論」當中,《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的論主提到《發智論》最後一節〈伽他納息〉(即〈偈跋渠〉)的偈頌「如文易了,故不復釋」;似乎暗示了不同誦本之《發智論》的大多數版本在其最後一個章節收錄了偈頌,而偈頌內容很可能與《阿毘曇八犍度論》與《阿毘達磨發智論》所翻譯的 17 首偈頌相當。本文就兩種譯本的 17 首偈頌,標上新式標點、提供白話翻譯、編列梵、巴、漢對應偈頌並擇要敘述其間的異同。從偈頌的逐一釋譯當中,顯示《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論主認為的「如文易了」,在《阿毘曇八犍度論》與《阿毘達磨發智論》的詮釋當中不僅有歧義,甚至有「不明偈頌本義」的情形,而且其中至少有兩首偈頌的來源不同,也意味著至少在此一範圍之內,《阿毘曇八犍度論》與《阿毘達磨發智論》是不同的版本傳承,至於論文的「本論」是否出現類似的「歧文異義」,則有待阿毘達摩學者趣深入探究。 近代如田邊和子、平岡聰、那體慧等佛教學者對竺佛念的翻譯頗有指摘,甚至認為有些竺佛念參贊的翻譯為「作偽 forgery」。竺佛念的翻譯涵蓋阿含、戒律、阿毘達摩、集經、集論、譬喻故事、法句偈頌及其註釋、大乘經典等等部類,有些翻譯甚至是「海內孤本」,賴其翻譯而保存了獨一無二的文獻。希望藉此研究呼籲學者關注「竺佛念」研究這個議題,以幫助賢者辯誣。
|
目次 | 一、前言 二、偈頌的釋譯與異同 (一)偈頌 1:「視者視時視」、「已見者能見」 (二)偈頌 2:「不應捶婆羅門」、「不應害梵志」 (三)偈頌 3:「捐捨於父母」、「逆害於父母」 (四)偈頌 4:「已害於五虎」、「除虎第五怨」 (五)偈頌 5:「若已盡不生」、「勝已不復勝」 (六)偈頌 6:「若叢染枝灑」、「諸網不可布」 (七)偈頌 7:「已截繩束高」、「已壞車斷索」 (八)偈頌 8:「一本二展轉」、「一本二洄洑」 (九)偈頌 9:「不信不住智」、「不信不知恩」 (十)偈頌 10:「諸卅六水」、「三十六駛流」 (十一)偈頌 11:「棄身惡行」、「棄身惡行」 (十二)偈頌 12:「見見有足」、「汝於所見聞」 (十三)偈頌 13:「磨舍兜舍」、「醫泥及謎泥」 (十四)偈頌 14:「知身如聚沫」、「知身如聚沫」 (十五)偈頌 15:「守堂若彼此」、「觀住覺近遠」 (十六)偈頌 16:「脫若墮已墮」、「雖脫而墜墮」 (十七)偈頌 17:「若無根無皮」、「無根於地界」 三、攝頌與綜述 四、關於竺佛念的翻譯 五、結語 六、謝詞 |
ISSN | 20700512 (P) |
ヒット数 | 21 |
作成日 | 2023.04.21 |
更新日期 | 2023.04.2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