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禪與日本文化:探索日本技藝內在形式的源頭=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
|
|
|
著者 |
鈴木大拙 (著)=Suzuki, Daisetz Teitaro (au.)
;
林暉鈞 (譯)
|
版 | 1 |
出版年月日 | 2018.10.31 |
ページ | 320 |
出版者 | 遠足文化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bookrep.com.tw/?md=gwindex&cl=press&at=presscontent&id=5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シリーズ | 傳世 |
シリーズナンバー | 4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Philosophy, Japanese; Zen Buddhism -- History -- Japan; 禪宗; 日本; 佛教哲學 |
抄録 | 一八七○年出生於現今石川縣金澤市的鈴木大拙(本名貞太郎),父親為加賀藩的醫生。六歲父親過逝後,兄長各自獨立,只有他和母親一起生活,非常困苦。在第四高等中學(位金澤市)結識一生最好的朋友――京都學派創始人西田幾多郎,但中途因付不起學費而輟學。其後,他曾擔任過小學英語教師,二十一歲時前往東京,先於早稻田大學學英文,後至東京帝國大學學哲學。其間主要在鐮倉的圓覺寺參禪,專研佛經、禪書,並從其師釋宗演,得到「大拙」的居士名。透過釋宗演介紹,鈴木大拙有幸當任保羅・卡洛斯博士的助理。其後十一年間,他在位於芝加哥郊外的一家出版社工作,與保羅・卡洛斯博士合譯《老子道德經》,另譯有《大乘起信論》,並以英文撰寫《大乘佛教綱要》。鈴木的研究與海外交流活動,直到過世為止,不曾間斷。
本書的雛型,是鈴木一九三六年參加倫敦的世界信仰大會後,在英國各大學演講時的英文講稿內容。按本書的敘述,鈴木認為所謂的禪是,去除儀式、教條或來自種族的特殊心理習性的表面理解,而去理解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那即是「般若」(超越的智慧)與「大悲」(愛)。同時禪也是引導我們覺知般若的方法。但那不是科學的、抽象的,而是重視個人體驗、直覺的理解方法。所以,禪源於我們存在的深處,是種超越的孤高(不執着)的精神、氛圍和「一即多,多即一」的思惟。
在鈴木看來,禪的氛圍滲透在日本人文化生活的各種層面。首先,就禪與美術的關係而言,禪表現在「わび(侘、wabi)」和「さび(寂、sabi)」等日本獨特的審美理念。「わび」的真意是匱乏,且是自願的匱乏,是憧憬自然生活和原始單純性的美學意識,而「さび」則是種孤絶感,是追求樸素、古拙感的美學意識。此外,鈴木認為「不對稱性」也日本藝術的一種美學意識。這些美學意識浸透日本水墨畫乃至日本的茶室和佛教建築物等等事物之中。
此外,透過本書,讀者將得以理解其文化論,係建立在東西文化比較的成果。鈴木認為,日本文化直觀永恆,亦即是對永恆的不斷追求;西歐文化則屬於分析、理論、二元對立的世界。這顯示出日本文化具有神秘性色彩,西歐文化則具有理性或知性色彩。
至於日本與西歐文化的不同,鈴木指出日本的餐具充滿變化,在形狀上大多採取不均衡或故意破壞均整的樣式。相對於此,西歐的餐具只有兩、三種形式,其追求的是均整、規則等。鈴木藉由比較日本與西歐文化的不同,指出各種概念上的對立,譬如不均整與均整、不完全與完全、多變化與少變化、不安與安心、破壞與安全、簡單與複雜、柔和與堅固、無分別與分別、非理論與理論、順從自然與支配自然、無常與常等。這些差異顯示出的是,包含在日本文化當中的禪精神(空無)與潛藏在西歐文化的實體或本體精神(實有、永恒者)。顯然鈴木的文化論裡包藏著處理存在論的形上學。禪佛教的空與希臘哲學以來的實體,在此被突顯出來。
禪宗雖起源於印度,發展於中國,但日後在日本發揚光大,影響日本文化至深。而且,也是由日本人傳至歐美國家,深深影響二戰後的西方世界。那麼,清楚闡述禪與日本文化的關係,並將禪的體驗與思想傳到歐美的主要人物是誰呢?其中一人就是本書的作者鈴木大拙。 |
目次 | 譯者序 西田幾多郎序 原著者序 第一章 禪學入門 第二章 禪與藝術 第三章 禪與武士道 第四章 禪與劍道 第五章 禪與儒學 第六章 禪與茶道 第七章 禪與俳句 譯後記 |
ISBN | 9789578630796 (平裝) |
ヒット数 | 8 |
作成日 | 2023.11.28 |
更新日期 | 2024.06.26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