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林安梧
|
出處題名 |
道德與文明=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
卷期 | n.5 |
出版日期 | 2002 |
頁次 | 44 - 49 |
出版者 | 天津社會科學院;中國倫理學會 |
出版地 | 天津, 中國 [Tianjin, China]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出處:中國期刊網-文史哲輯專欄目錄 |
關鍵詞 | 儒、道、佛; 心性道德; 弗蘭克; 意義治療學; 心理輔導; 心理治療 |
摘要 | 受弗蘭克意義治療學的啟發,本文嘗試將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運用於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儒、道、佛的意義治療分別體現為:儒家倡導孝悌人倫、仁義為教,提出了人倫教化的落實,並強調主體的自覺性:「我,就在這裡」。道家尊道貴德、慈儉虛靜、自然無為,開啟了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我,歸返天地」。佛教強調悲智雙運、涅槃寂靜、緣起性空,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並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我,當下空無」。 |
目次 | 一、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的異同與融通 44 1. 儒家:孝悌人倫、仁義為教、道德創性(仁) 44 2. 道家:尊道貴德、茲儉虛靜、自然無為(慈) 45 3. 佛家:悲智雙運、涅槃寂靜、緣起性空(悲) 46 二、儒、道、佛與「意義治療」 47 1. 儒家提出了人倫教化的落實,並強調主體的自覺性:「我,就在這裡」 47 2. 道家開啟了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我,歸返天地」 48 3. 佛教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並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我,當下空無」 48 結語:邁向本土心理輔導學之可能 49 |
ISSN | 10071539 (P) |
點閱次數 | 627 |
建檔日期 | 2005.04.15 |
更新日期 | 2020.05.14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