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解深密經》的三自性思想及其發展
作者 趙國森 (撰)
出版日期1995
出版者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
出版地香港, 中國 [Hong Kong,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香港能仁書院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汝鈞
畢業年度1995
關鍵詞解深密經; 法有; 業持續; 空; 龍樹; 唯識
摘要作者透過本文八章的論述,可以總結以下研究成果:
  三自性思想的形成,是以釋尊的緣起理論為基礎,經部派「法有」、「業持續」等討論,再由般若的「空」、龍樹的「戲論」「寂滅戲論」和「二諦說法」等教義,把釋尊緣起精神重新確立,往後發展成瑜伽行派「離言自性」、「假說自性」的思想,而最終成立三自性的思想。
  分別性的意義可分為三期,初期指「言說」;唯識古學期指「境」;唯識今學期指「所執境」等。依他起性的意義,《解深密經》時是多表示緣生的雜染諸法。《辯中邊論頌》時,則由「緣生諸法」轉為「虛妄分別」的識,這表明依他起性已經攝入「阿賴耶識緣起」與「唯識說」的含義,而擴闊為虛妄分別的亂識與雜染諸法。《攝大乘論》時,經阿賴耶識思想中的「異熟無記」「所熏處」等發展,依他起性便由雜染轉為中性。由此,依他的性質便兼具價值論上的染與淨;和存在論上中性等特質。圓成實的意義,初期唯指正智所現證的真知之清淨相。《辯中邊論頌》時期,「唯識說」、「阿賴耶識緣起說」已經融入三自性內,故虛妄分別的雜染諸識,不能作為清淨的依他起性的所依,於是便把「圓成實性」的範圍擴展,而包容著有為與無為的清淨諸法。《辯中邊論頌》以後,圓成實住便包容了「清淨依他」與「真如」兩方面的內容。
  三自性思想的出現,是以組織既成的大、小乘學說為目的,並且,把三性視為中心的原理,以了義教的立場,消解大、小乘思想的分歧。及後,還把瑜伽行派本身的教義也統攝入內,而最終發展成無著「新唯識說」的思想,統攝了釋尊所開展的「一般緣起」和「價值緣起」兩邊的理論,而以「唯識」這一教義,意圖將佛教各時期的學說也包容在內,成為佛教思想統一的新象徵。
  三自性思想不單要統攝大、小乘教義,更從實踐方面,包容著釋尊所說四聖諦的修行方式。即分別性應遍知;依他起性應遍知及永斷;圓成實性應遍知及作證。
  作者在文末還編制了「三自性形成及發展過程表」,希望能把三自性這種包括大、小乘教義的特質,全面地以流圖表示出來,令讀者能直接觀見,各時期學派思想的發展與演變的關係,進而了解,佛教思想多元化的學說,是貫通於釋尊緣起的中心思想內。
  以上的研究成果,乃作者對三自性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新見解。依此可以證明瑜伽行派思想的成立,是肩負著統一大、小乘佛教思想的使命。
點閱次數598
建檔日期2005.07.22
更新日期2024.01.0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586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