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北齊盧舍那佛造像圖像問題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Icons of Northern Qi Vairocana Buddhist Statues in China |
|
|
|
作者 |
陳維峰
|
出版日期 | 2002 |
出版者 | 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南, 臺灣 [Tainan,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 |
系所名稱 | 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潘亮文 |
畢業年度 | 90 |
關鍵詞 | 盧舍那佛; 佛像=Buddhist Statue |
摘要 | 自一九九六年起,隨著山東青州龍興寺的發掘,提供對於北齊時代集中出現在河南與山東地區盧舍那佛造像的區隔基礎。本篇論文乃試圖探討北齊河南與山東地區盧舍那佛像的圖像構成元素與成因。藉由檢視兩地盧舍那佛像,針對佛身圖像構成內容與其主要差異進行分析,並進一步探查圖像構成與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華嚴經》的關係。 首先,檢驗《佛祖統記》的相關記載後,再結合文獻史料和現地遺存作品,以文字學原則和華嚴宗教史實來解頤對於「人中像」到「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稱名進程的疑問。強調宗教史實對於解釋圖像稱名的關鍵性,得使觀者理解盧舍那所發生如下的稱名序列:人中像→盧舍那像、法界像→盧舍那法界人中像、人中盧舍那像。 其次,在造像宗教意識的理解方面,先予比對盧舍那佛造像與《華嚴經》的相關描述,發現圖像似乎欲顯明〈入法界品〉普賢行願思想。對此假設,則再透過探求〈入法界品〉普賢行願與《華嚴經》修業僧眾主張的關聯性,進一步提出修行者乃追求普賢菩薩所見得之盧舍那佛。於此,〈入法界品〉普賢行願即成為北齊盧舍那佛造像的主要宗教意識。 最後,筆者在〈入法界品〉普賢行願思想為北齊盧舍那佛造像主要宗教意識的前提下,提出維摩詰和文殊對問圖像在河南北朝造像中長期以來的圖像傳統,是在北齊以前暨北齊,最能傳達出結合長者、問道與智慧等三項條件的圖像。同時,以益都北齊武平四年(573A.D.)石室墓線刻畫胡人圖像為例,說明青州與西域商業往來的重要性,進而推估胡商圖像在山東北齊造像中自非偶然。相較來說,胡商圖像也得以被視為是在北齊時期,最能傳達出結合政權文化、地區經濟與宗教意識等三項條件的圖像。上述兩者的意義並不是一固定系統,它是流動於北齊文化、佛教圖像與〈入法界品〉普賢行願之間。故此,河南盧舍那佛像中的維摩圖像與山東盧舍那佛像中的胡人形象確能符應《華嚴經》〈入法界品〉普賢行願思想。 綜上所述,河南、山東盧舍那佛像大抵上皆有三界六道圖像,其內容符合於《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普賢行願思想;又,兩地圖像差異所見到河南盧舍那佛像中的維摩圖像與山東盧舍那佛像中的胡人形象,仍能符應《華嚴經》〈入法界品〉普賢行願思想,使得北齊盧舍那佛造像的圖像構成實質有其統一性。
|
目次 |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回顧 一、圖像內容 二、造像稱名 三、與信仰活動的聯繫 第三節 研究架構 一、資料蒐集 二、研究方法的確立 第一章 盧舍那佛像稱名與華嚴信仰的發展 第一節 盧舍那佛像稱名研究的初步反思 第二節 稱名流變與華嚴信仰發展的關係 第二章 北齊盧舍那佛造像的宗教意識探源 第一節 現地遺存造像 第二節 造像與《華嚴經》的關係 第三節 華嚴行者的主張 第三章 盧舍那佛造像中的維摩詰與胡人像 第一節 維摩詰、文殊像出現的背景分析 第二節 西域胡人像出現的背景 一、〈入法界品〉中資產家、香商與北齊胡商、藩使的類比 二、胡人像在文化與宗教意義中的轉化 結論 圖版 參考書目 圖版出處 |
點閱次數 | 422 |
建檔日期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10.2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