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朱熹與佛教思想的關係
作者 崔福姬 (著)
出版日期2001
出版者北京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pku.edu.cn/
出版地北京市,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學士
系所名稱中國哲學
指導教授樓宇烈
畢業年度2001
關鍵詞朱熹; 佛學研究=佛教學=Buddhist Studies=Buddhology; 佛教與儒家=儒佛會通=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禪宗=Zen Buddhism=Zazen Buddhism=Chan Buddhism=Son Buddhism; 心性論=Mind-Nature Ontology
摘要朱熹所建立的包括本體論、人性論、倫理學和修養論的綜合思想體系,不僅繼承了直到宋代的儒學思想,而且也與前輩一樣,吸收了許多別的思想因素。在他吸收其他思想的過程中,佛教的影響是很值得注意的關鍵性問題。我們可以說明朱熹對理學接受佛教影響時,既持積極態度,即加以吸收;又持消極態度,即不僅拒絕,且加以批判。在存在論方面,朱熹所說的「統體一太極,各具一太極」、「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即「理一分殊」這一概念,與佛教所講的「月映萬川」很相似。朱熹的理氣論和道器論是與佛教華嚴宗的「四法界觀」的理事關係相似。在心性論方面,朱熹的理論與《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思想相通。在他的「已發未發」說中,也表現著佛教的「體用不二」、「色心不二」思想。而且,朱熹在主張性善說中,不是闡明惡的發生原因。這與佛教在說明真如和無明的關係中,不是明確地闡述無明的根源很相似。在工夫論方面,朱熹首先「求放心」然後「應事執物」。這意味著整 個修養過程中重視「敬」,強調每事求放心,不使心念向外走作。而此點,是與禪宗提出的「動念作惡」正相通的。其實,朱熹所講的「敬」與佛教所說的「無念」、「憶念」、「止觀」等種種修養論十分相似。朱熹的具體的修養方法即「靜坐」,也是可以和佛教禪宗的「坐禪」進行比較研究的。
點閱次數483
建檔日期2005.09.23
更新日期2023.02.1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633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