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從「佛陀觀」看中國佛教思想之開展
作者 元弼聖
出版日期2000
出版者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出版地臺灣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志夫
畢業年度89
關鍵詞佛陀觀; 原始佛教=早期佛教=初期佛教=根本佛教=Early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 部派佛教=Abhidharma Buddhism; 龍樹=龍猛=Nagarjuna=kLu-sgrub; 淨土=Pure Land; 彌勒; 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Buddhavatamsaka Sutra=Gandavyuha Sutra
摘要本文處理佛陀觀的演變以及開展,從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兩者對佛陀觀各有怎樣的發展過程?佛陀在世,說法教化弟子,親自受教見佛身形、聽佛音聲的聲聞弟子,具體感受到佛的偉大人格發自一與己身形無異的人,思維教法時亦不離佛的身語的示現。當佛一入滅,不能親見佛的身影,於是轉而將對佛的永恆思念,投射到佛的舍利、遺物乃至佛曾經遊化的聖地等。雖然佛臨入滅時一再告誡弟子以後當以「法」和「律」為師,當「自歸依」勿「他歸依」。但源於人類內在的宗教渴望以及對佛的永恆思念,佛陀崇拜的方式大致上有兩種發展:一者努力追求可以取代釋迦牟尼的具體的佛陀;二者則是對同一佛陀,區別有「色身」與「法身」的不同。前者是「佛陀觀」的論題,後者則是「佛身論」的內容。佛陀觀在印度有系統性的發展,但佛教從印度傳華之時,大乘、小乘一起傳入,所以很難找出一系統性的中國佛陀觀。因此本論文先談已具有系統的印度佛陀觀,再跟著此系統來考察中國佛陀觀。
點閱次數677
建檔日期2005.09.23
更新日期2015.06.2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668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