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于向東
|
出版日期 | 2003 |
出版地 | 中國 [China]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東南大學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張道一 |
畢業年度 | 2003 |
關鍵詞 | 敦煌文獻=敦煌遺書=敦煌寫本=敦煌卷子; 變相; 變文 |
摘要 | 「變相」與「變文」是中國古代的兩種重要藝術形式。它們最初出現都與佛教直接相關,唐代以後,二者共同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並且對其後的通俗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無論從文學史還是從藝術史角度來看,「變相」與「變文」都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佛教「變相」與「變文」之間的多種關聯,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變相」、變文作為佛教的「化俗」手段,它們都可以稱為「變」。二、講唱佛教「變文」時,通常都配合使用了「變相」畫。三、隨著「變文」的盛行,石窟中也出現直接根據「變文」創作的「變相」。就與「變文」的關係而言,敦煌「變相」在現存的「變相」中最具有代表性。敦煌「變相」中,既有P.4524畫卷這樣直接配合「變文」講唱的作品,又有不少根據「變文」創作的壁畫,但它們很少用來配合「變文」講唱。敦煌「變相」與「變文」的關係具有互動性特點。相比而言,敦煌「變相」受「變文」的影響比較直接,而它對「變文」的影響較為間接。學術界通常以吐蕃時期為界,將敦煌「變相」分為前後兩期。與前期相比,後期敦煌「變相」的總體特點是,題材的故事化、形式的程式化及內容的世俗化。這在歸義軍時期的勞度差鬥聖變等「變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導致上述特點形成的原因是多種的,來自「變文」的影響就是其中之一。與「變文」關係密切的敦煌「變相」主要有三種類型,即連環畫式、屏風式與經變畫式。本文在探討了這些「變相」起源的同時,逐一論述了它們與「變文」的關係。作為佛教藝術的兩種形式,敦煌「變相」與「變文」的「化俗」功能不斷增強的同時,它們自身也漸漸「俗化」了。「俗化」加快了「變文」的消亡,進而導致了敦煌「變相」與「變文」關係的瓦解。 |
點閱次數 | 598 |
建檔日期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10.2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