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 |
陳進益
|
出版日期 | 2004 |
出版者 |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
出版地 | 臺灣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東吳大學 |
系所名稱 | 中國文學系 |
指導教授 | 龔鵬程 |
畢業年度 | 92 |
關鍵詞 | 蕅益智旭; 佛教與道教=佛教與老莊=Buddhism and Taoism |
摘要 | 面對《易經》一直在佛門中流傳的史實,遂使本論文有了跳脫固有的以象數、義理、圖書解《易》的模式,建立另一種《易經》詮釋方式的可能。又為了能有更精確詳細的研究,在《易經》與佛教關係史的考察中,筆者發現了明朝末年的蕅益智旭(1599-1655)著有《周易禪解》一書,打破了佛教傳入中土以後,僧人為傳教方便,以零散、隨機且無系統的方式,引用《易經》觀念文字,對《易經》發表看法的模式,建立起以「一念心」之變化做為全書中心觀念;又隨機的融融以「約觀心」、「隨機施設」、「六即」、「四悉檀」等佛教概念,且以「陽爻表慧、觀、性,陰爻表定、止、修」,上卦表出世間,下卦表出世間的方法,詮釋整部《易經》的卦爻變化,以論斷其吉、凶、悔、吝的結論;與「以爻辭與小象連而並釋」的主要注《易》書寫模式;及以「約世道、約佛法(化)、約觀心」釋卦辭後,再於全卦最後統論六爻的理想佛門《易》學語言模式合而用之,則可謂蕅益智旭已為後人建立起一套可行的、完整的、「以佛解《易》」的佛門《易》學方法,並在僧人會通《易》佛上,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的範疇與方法………………………………………2 一、研究範疇 …………………………………………………2 二、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僧史記載僧人引用《易》語之考察…………………………17 第一節 佛教初傳中土及本文引用佛門僧史………………… 17 一、佛教初傳中土之概述……………………………………17 二、本章引用佛門僧史概說…………………………………19 第二節 佛門僧人與《易》相涉的幾種主要模式………………23 一、引《易》語以證儒佛皆談因果報應者…………………23 二、引《易》語作為禪門話頭………………………………29 三、引《易》語以為其日常用語行文………………………34 四、引《易經》用語作為自己名字者………………………36 五、僧人善《易經》卜筮之法者……………………………38 第三節 其他佛門僧人善《易》之記載…………………………41 一、僧人史傳關於僧人善《易》之記載……………………41 二、引陰陽五行占卜吉凶語為禪門話頭……………………47 第四節 小結 ……………………………………………………51 第三章 蕅益智旭佛經著作《易》佛會通考…………………………55 第一節 蕅益智旭的生平與主要觀念 …………………………55 一、由儒入釋,以釋說儒……………………………………55 二、不昧本心,三教皆同;論至究竟,佛仍最高…………59 三、世孝非真,悟同體法性,世孝與出世孝為一…………69 四、兼通諸宗,不囿為天台子孫……………………………83 五、終歸念佛求生淨土………………………………………86 六、以戒治禪,心統諸宗……………………………………94 第二節 蕅益智旭佛經著作引《易》考…………………………98 一、《楞嚴經玄義》…………………………………………100 二、《楞嚴經文句》…………………………………………102 三、《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105 四、《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107 五、《遺教經解》……………………………………………107 六、《四十二章經解》………………………………………108 七、《梵網經合註》…………………………………………109 八、《菩薩戒本箋要》………………………………………110 九、《重治毗尼事義集要》…………………………………111 十、《沙彌十戒威儀錄要》…………………………………112 十一、《在家律要廣集》……………………………………113 十二、《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114 第三節 小結……………………………………………………114 一、以《易經》個別名辭與佛理會通者 …………………115 二、以《易經》五行、八卦與佛理會通者…………………116 三、論世出世占卜法 ………………………………………117 第四章 蕅益智旭日常雜著《易》佛會通考………………………119 第一節 會通不一不二、界界互具之旨………………………119 一、引「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會通之……………………125 二、以卦爻變化與十界十如會通 …………………………126 三、引「天地之大德曰生」會通之…………………………127 四、引「乾剛坤柔」會通之…………………………………128 五、引「範圍天地,曲成萬物」、「神无方而《易》无體」、「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會通之…………………………130 六、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會通之……134 七、引「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會通之…………………137 八、以乾、復、剝三卦變化會通之…………………………138 九、引「洗心,退藏於密」、「乾坤其《易》之蘊邪」會通 之…………………………………………………………140 十、引「介于石,不終日」會通之………………………143 十一、引《易經》八卦表四大而會通之…………………144 十二、引「大《易》略思辯,益以寬居」會通之………147 十三、引「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會通之………………148 十四、引損、益二卦與「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會通之…149 十五、引《易經》「變易、不易」之義而會通之…………151 第二節 會通因果報應者………………………………………151 一、引「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會通之………151 二、引「積善餘慶,積不善餘殃」會通之………………152 三、引「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會通之……155 第三節 引《易》語或抒己懷,或喻他人者…………………156 一、引「天地閉,賢人隱」嘆佛法之不振………………156 二、引「遯世无悶,確不可拔」謂佛法存乎固守………157 三、引「兼山艮」、「夕惕乾」贊頓謝塵緣,肩負佛法……157 四、引「居德則忌」、「果行育德」、「履霜堅冰」贊佛教之戒與貴………………………………………………158 五、引「損,德之修;益,德之裕」喻病為隨緣消業之良藥……………………………………………………159 六、引「百姓用而不知」喻大徹大悟人,始可與談念佛三昧………………………………………………………160 七、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喻緣生無性………………………………………………………160 八、引「剝必復,否必泰」勸人動心忍性………………161 九、引中孚、夬、履與「麗澤、豐蔀」喻交友之道……161 十、引「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贊新伊法師壽………164 第四節 其他……………………………………………………164 一、引孔子五十學《易》事………………………………164 二、引紫柏贊《易》之事…………………………………165 三、引坤卦德性以贊《華嚴經》…………………………166 第五節 小結……………………………………………………166 第五章 《周易禪解》基本觀念與方法論……………………………173 第一節 談《周易禪解》前的幾個問題………………………173 一、歷史中曾出現的僧人解《易》之作…………………173 二、心學《易》影響的迷思………………………………176 三、兩部與佛教相關的非僧人《易》作…………………181 第二節 《周易禪解》的版本、成書過程與動機………………184 一、《周易禪解》的版本…………………………………185 二、《周易禪解》的成書動機與過程………………………187 第三節 《周易禪解》援佛解《易》觀……………………………192 一、一念心為《周易禪解》的中心觀………………………193 二、《周易禪解》主要援用之佛教義理……………………201 三、《周易禪解》所呈現的幾個主要《易》學觀…………206 第四節 《周易禪解》以佛解《易》方法論……………………215 一、陰表「定、止、修」,陽為「慧、觀、性」…………215 二、方法論的實踐說明……………………………………218 三、《周易禪解》餘論………………………………………238 第五節 小結……………………………………………………241 第六章 《周易禪解》寫作形式、語言模式分析……………………243 第一節 《周易禪解》的寫作形式………………………………243 一、《周易禪解》的基本形式………………………………243 二、《周易禪解》詮解《易經》的三種模式………………248 第二節《周易禪解》注《易》的語言模式……………………257 一、卦辭以「約世道」、「約佛法(化)」、「約觀心」注之者………………………………………………………257 二、卦辭以「觀心」釋之,再於全卦最後統論六爻……284 三、全卦在以世法疏釋後,再幾全以「佛法釋」釋之…286 四、全卦僅卦辭以「佛法釋」釋之,其餘無「佛法釋」者………………………………………………………296 五、全卦似無佛教相關字眼,然實仍引佛學概念釋之者 ……………………………………………………302 六、以佛法釋而無可歸類者………………………………313 七、全卦皆未以佛教教義釋之者…………………………321 第三節 小結……………………………………………………325 第七章 結論…………………………………………………………329 一、僧人會通《易》佛自魏晉開始便不曾中斷……………331 二、佛門《易》自有其內在發展理路,未必遠承心學《易》……………………………………………………332 三、蕅益智旭繼承前人之說並全面性大量引用《易》語………………………………………………………333 四、《周易禪解》雖有天台特色,卻不應忽視其兼融世出世間之學……………………………………………………336 五、《周易禪解》建 |
點閱次數 | 482 |
建檔日期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12.25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