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識體與識變 -- 唯識學基本問題研究(識體部分)
作者 傅新毅
出版日期2001
出版者南京大學中國哲學 
出版地南京, 中國 [Nanjing,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南京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哲學
指導教授李書有
畢業年度2001
關鍵詞唯識=Mind-Only Buddism=Consciousness-Only Buddhism=Vijnaptimatrata=Vijnaptimatra
摘要這是一項以問題為引導的唯識學研究。筆者的用意並不在於對唯識學作出面面俱到的詮釋,雖然即便是這樣的研究目前在國內亦尚付闕如,毋寧說,筆者想要追問的乃是,究竟是基於何種問題意識、又是延循何種內在理路,唯識學最終取得了其獨特的完備形態? 空相應緣起是佛法的唯一要義,對無我與緣起的統一性的困惑與追問激發了佛法中源遠流長的心識論傳統,唯識學的基本問題即濫觴於此。與說一切有部、犢子部視有情為身心和合的存在有所不同的是,以從說一切有部分離出來的譬喻師與經量部、分別說系及大眾部為代表的心識論傳統,以相續心來成立有情的統一性;而為了在過未無體的語義下來說明潛在的煩惱與潛存的業力,經量部又成立了種子的概念。如果說前者是著眼於相續心的生命論意義,那麼後者則是基於因果關係的考慮,而一旦將兩者係統地綜合起來,​,那麼唯識學的阿賴耶識論也就成立了。

唯識學的阿賴耶識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及《解深密經》為代表,它延循部派時代建立相續心的問題意識,偏重於阿賴耶識的生命論意義
第二階段以《攝大乘論》為代表,它宗依《阿毘達磨大乘經》,在與轉識互為緣起的意義上視阿賴耶識為一切諸法的因性,此時阿賴耶識偏重於種子識的內涵
第三階段以《成唯識論》為代表,護法一系企圖在《本地分》、《解深密經》的基礎上導入《攝大乘論》的"唯識"構架,雖頗具思辨力度,然最終不免流於繁瑣。

依據中觀學應成派的基本思路,本文對西北印佛法的整個學術傳統進行了相應的批評,認為自性空而又作用不斷,本來就是空相應緣起的題中應有之義,而西北印佛法的一切構設,或多或少都有淪為"自性見"的可能。 本項研究充分利用漢譯佛典,結合相關梵、巴、藏傳文獻,並參考了大量的海內外研究成果,在國內首次以專題的方式系統地清理了從部派發展到唯識學的心識理論。筆者的一個基本方法是從文獻學的進路,將其置於歷史發展的動態進程中來予以把握。當然,由於所涉及面的寬泛,許多問題還有作進一步考究的必要,這也是無庸諱言的。
點閱次數451
建檔日期2005.09.23
更新日期2015.10.0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719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