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代新儒家的佛學詮釋 -- 以牟宗三為例=Buddhism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From Mou Tzung-San's Point of View |
|
|
|
作者 |
葉海煙 (著)=Yeh, Hai-yen (au.)
|
出處題名 |
東吳哲學學報=Soochow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
|
卷期 | n.4 |
出版日期 | 1999 |
頁次 | 133 - 147 |
出版者 | 東吳大學哲學系 |
出版者網址 |
http://webimage.idc.scu.edu.tw/webdev/website/index4.asp?Unit_ID=97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諸子 |
摘要 | 自熊十力、梁漱溟以來,當代新儒家如同宋明新儒家,對儒家與 佛學之間的多向度的意義交涉,以及由此展開的理論分判,確實已作了 兼顧文本詮釋與哲學言說的探索工作,而其間應以牟宗三所從事的揀 別、對比及概念性的演繹及辨證,最具有典範性的作用。 以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為關懷導向的儒學,基本上即具有與佛學 有所不同的學術性格。自孔子、孟子以來,意圖建立一個足以實現美善 的人文世界與生活世界,一直是儒家最深最真也最強烈的關切。不過, 在出世與入世、上迴向與下迴向之間,儒家與佛家並不必然有所齟齬, 因為上下出入之際其實潛藏著雙向並行的意義進程,特別是在大乘佛學 興起之後,儒佛之間的交涉與對諍,更大有互動的態勢,而在異質的理 念與分殊的系統之外,二者的相互較勁也不必然以零和作收。 |
目次 | 一、教法圓別之判 二、事理不二與體用無殊 三、中道的理想 四、佛性與人性的對比 五、結 論 |
ISSN | 10100725 (P); 10100725 (E) |
點閱次數 | 828 |
建檔日期 | 2006.11.08 |
更新日期 | 2019.07.1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