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晚唐觀音法門的開展 -- 以敦煌莫高窟161窟為中心的探討
作者 郭祐孟
出處題名 圓光佛學學報=Yuan Kuang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卷期n.8
出版日期2003.12
頁次103 - 144
出版者圓光佛學研究所=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出版者網址 http://www.ykbi.edu.tw/
出版地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觀音信仰=觀音法門=Guanyin dharmaparyaya; 觀音=Guanyin; 晚唐=Late tang dynastry; 莫高窟 161 窟=Mogaoku 161; 敦煌密教; 華嚴三聖圓融觀
摘要敦煌莫高窟地區自中唐時期已經發展出「觀音聖地」,為郡人朝禮之重地;石窟設計理念以當地深厚的華嚴及法華禪觀傳統為基調,結合密教的潮流,順勢開衍出豐富的觀音曼荼羅世界,譬如 161窟便是具有代表性的範例。以本窟高度敏感的圖像建構特質,適巧反映著觀音信仰的解行在晚唐成熟的面貌,繼之成為近代漢傳佛教最強勁的生命樹。莫高窟 161窟窟頂的五方觀音曼荼羅和環壁的三聖觀門,分別從密宗與顯教的觀點來描摹觀音主尊的功德身,彼此具有相互佐證及詮釋的作用,觀音法門的心與形在此窟中作了最完美的結合!行者居此窟內觀修,彷彿置身於觀音淨土,在千菩薩為伴的氛圍中常隨佛學,免去八難三塗之苦,投入施無畏者的懷抱,如是安忍,便是真入菩薩行者。無論從因行或果德來論此窟圖像,都具有深刻的連結性。 從密乘的解行特色來看,行者還是要立足在華嚴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中,來完成對般若真實義的印證,這才使得主尊與行者之間損忘銷融,因無形而無所不作。深諳「互作主伴」的行者,也往往可以將密法的殊勝力量發揮到極致。 本文結合了石窟圖像結構、教典義理組織、顯密觀修儀軌等,為晚唐漢傳觀音法門的理論與實踐做整合性研究,更提點出近代觀音法門起源和轉型的細節問題!

ISSN16086848 (P)
點閱次數2365
建檔日期2007.03.08
更新日期2017.07.2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4331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