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江燦騰 (著)=Jiang, Cian-teng (au.)
|
出版日期 | 1990 |
頁次 | 316 |
出版者 |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國立臺灣大學 |
系所名稱 | 歷史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李永熾=Li, Yung-chi |
畢業年度 | 78 |
關鍵詞 | 晚明佛教叢林; 佛學爭辯; 概吉錄; 物不遷論; 叢林改革; 佛學辯論 |
摘要 | 晚明佛教叢林是處於明清鼎革之前,深受社會急劇變遷影響的修行環境,由於一方面承襲明初以來,管制政府之影響,處處受到政治力的壓制;另一方面原寺院經濟的保護政策,又遭到政府的漠視和農民的抵制,迫使叢林中的許多僧侶,改變向來居寺隱修與世隔離的狀態,冒險突破法律的禁制,而紛紛走向都會區,或較易獲得社會資源的大叢林,去尋求出家環境的改善。相應於此一不利的變動環境,在佛教叢林中也出現批判、反省和尋求改革之道的呼聲…本論文即針對此一佛教叢林的變祑現象,進行其原因分析、改革實踐和思想諍辯三個層面的探討,以「世俗化」的詮釋角度來觀察使佛教改革中的根源性維持和通俗化的趨勢,有一連貫性的詮釋點,辟免過去學者往往局限於單一分析視角的缺憾。在論文架構上,共分三篇六章,其分析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篇為序論,以一章六節,探討晚明叢林改革所面臨的諸問題例如:「世俗化」的詮釋理論、政經積累因素、羅教的衝和禪學的衰微等。以《慨吉錄》的批判點為指標, 而透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取向,使全論文的綱領於焉具備。第二篇以叢林改革的實踐途徑為對象,透過晚明活動力最強,改革事業的範圍最大、最復雜的德清的改革生涯,以兩章七節來探討。分析其教育歷程、社交狀況、與宮庭的關系、改革的措施、修禪的方式及其官司衝突等,使觀察面能較深入的呈現。而其中以曹溪六祖寶林寺的改革經驗為最具代表性。然後再指出其改革模式和功能限制等。第三篇為叢林改革中的佛學說論,以為晚明歷時數十年、動員十餘家的關僧等 (物不遷論) 的辯駁。本篇以兩章六節來討論,把由五臺山新學風影響下的叢林義理探討,作更深層化分析,按各家攻守的內容,分別交代。然後再指出其在晚明叢林改革中的各項意義。最後為結論,將前述三篇內容,再作一整體性的歸納。并指出本文研究上的限制和未 來方向。 |
點閱次數 | 657 |
建檔日期 | 2007.03.20 |
更新日期 | 2015.12.1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