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
作者 劉滌凡
頁次87
出版者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www.ccu.edu.tw/litera/
出版地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鮑國順, 鄭阿財
畢業年度87
關鍵詞道教; 福報系統
摘要首先在緒論中分四小節,分別就本論文提出的問題和所選擇的方法論研究進程,以及「文化突破」來逐一說明。釐清此前緣問題後,方可進入本文第一個正題:次章,考察中國「報」的源起暨天報系統如何形構?下分為二小節,第一節:中國「報」的源起,將從文字學和宗教人類學兩個角度切入;第二節:天報系統的形構,則從周人的反省,造成第一次文化突破的機制角度觀察。第三章:考察天報鬆動下所造成的第二次文化突破--人文思潮崛起會衍生那些果報系統?下分為三小節,第一節考察造成天報信仰鬆動的因素有那些?第二節考察人文思潮崛起展現出那些特色?第三節考察諸子在務為治的自覺下,會衍生出那些新興的果報系統或子系統?第四章:考查以孔、孟、荀三家為代表的儒家,如何建構其德報系統?德報系統在發展上,內容會有那些增益?其衍生出的子系統--陰德報,如何形成?其主要概念又是如何?往後發展時,系統本身會有什麼變化?就整體來說,德報系統功能透過那些管道傳播?以上將分為四小節論述之。第五章:考察西周以來的天報系統在人文思潮的激盪下,它的意涵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墨子天志報如何完成其理論系統?另一子系統鬼報理論如何建構?發展到六朝時,內容會產生何種變化?從整體來看,天報功能透過那些管道傳播?以上諸思惟將分為三小節論述之。第六節:考察從神本位到人本位的理性產物--法報,它的觀念如何形成?何時成為一個理論系統?在往後發展中,內容會有何種變化?它的功能如何傳播?以上將區分為三小節論述之。第七章:考察陰陽五行報是如何從自然質素發展到形上層次?創始者鄒衍是如何將它建構成一套系統?而此系統在往後發展時,內容會有那些變化?而其功能又如何傳播?以上便分為三小節論述之。第八章:天人感應報是一種儒術和神學的混合體,本單元將考察是什麼樣的環境因素形成此系統?在往後的發展中,和其他系統功能互動如何?又透過那些管道傳播?以上將分三小節論述之。第九章:考察佛道兩報興起機緣,下分二小節,第一節從果報系統的內在理路考察,提出以前果報系統無法解決善惡無報的現象的理論缺陷,導出佛道兩教興起的機制;第二節從東漢以降的外緣因素,包括政治、社會、天災等所造成的生命無常現象,導出兩教興盛的機制,第十章所要考察的課題是:佛教業報系統內容如何建構?面對善惡無報如何圓解?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有什麼變化?其中土化的扞格和融合面向若何?和其化系統功能會有什麼互動?又透過何種管道傳播?以上諸思惟將分為三小節論述之。第十一章:考察中土原始道教如何形成?其罪福報系統如何建構?在發展的過程中和其化系統功能如何互動?又透過那些管道傳播?以上將分三小節論述之。第十二章是總結前面研究心得,分析各果報系統趨於融合的因素?將從系統、傳播管道、社會群眾心理等方面考察;在中國社會中會產生何種效應?最後反省本論文的研究侷限,並提出後續的研究空間。
目次封面
自敘
目次
圖表目次
第1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形成
第二節 方法論的選擇
一 系統傳播學的方法
二 詮釋學的方法
第三節 研究進程
第四節 「文化突破」概述
第二章 中日「報」的源起及天報系統的形構
第一節 中國「報」的源起
一 從文字學上考察「報」的原始義
二 從宗教人類學上考察「祭杞求報」的原始思維
(一) 自然崇拜
(二) 祖先崇拜
(三) 上帝崇拜
(四) 小結
第二節 天報系統的形構
一 天報的形成-第1次文化突破
(一) 受命與墜命
(二) 天命有德
(三) 天命靡常,惟敬德以祈永天命
(四) 周人強調受命、天命靡常的動機
二 天報系統的建構
(一) 法祖
(二) 恤民
三 小結
第三章 天報鬆動下人文思潮的崛起暨果報系統的衍生
第一節 天報的鬆動
一 天報鬆動是由於王綱解紐造成
(一) 國力衰弱
(二)豪族坐大
(三)君王失德
二 王綱解紐下,全民陷入不測的共命
三 天報信仰的破滅
第二節 人文思潮的崛起-第二次文化突破
一 先民後裨︱敬鬼神而遠之
二 不迷信前兆、災異現象
三 強調禮治、道德的觀念
(一) 宇宙、天地間理序的判準
(二) 治國、安民、倫常道德的判準
(三) 立身處世、吉凶禍福的判準
(四) 國家興亡、軍事成敗的判準
第三節 果報系統的衍生
第四章 儒家傳報系統的建構、發展與功能傳播
第一節 德報系統的建構
一 孔子德報系統的建構
(一) 以仁改造封建道德
(二) 仁是道德主體自覺心的顯現
(三) 仁總攝諸德
(四) 以禮和學體現仁
(五) 德之所在,即福之所在
二 孟子德報系統的建構
(一) 以性善理論完成孔子仁學系統
(二) 強調「擴充臣以保攝行善之必然
(三) 強調善惡報應的必然性
(四) 強調家族禍福聯結的必然性
三 荀子德報系統的建構
(一) 以「知道心目作為道德實踐的根源力
(二) 以禮義師法保攝善之必然
(三) 強調禍福自召
(四) 強調積德以保證善報之必然
四 小結
第二節 德報系統的發展
一 德報自身功能的合流
二 德報與其他系統功能的互動
(一) 輸入道教鬼神罪福報功能
(二) 輸入道教鬼裨罪福報、天人感應報功能
(三) 輸入佛、道兩教罪罰報功能
第三節 德報子系統-陰德報的建構與發展
一 陰德概念的源起及其意涵指涉的轉變
二 陰德報系統的建構
(一)有陰德必有陽報
(二)有陰德者,子孫必榮顯
三 陰德報系統的發展
(一)輸入夭報功能
(二)輸入道教鬼神罪福報功能
第四節 德報系統功能的傳播
一 私人與民間團體的傳播管道
(一)透過家教的管道
(二)透過里規、鄉約的管道
(三)透過為德典範於鄉里的管道
(四)透過表彰管道
(五)透過私學管道
二 統治階層的傳播管道
(一)透過表彰的管道
(二)透過循吏的管道
(三)透過官學的管道
第五章 天報系統的發展戶功能傳播
第一節 天報系統的發展
一 天報意涵的衍變
(二) 社會律則的天報觀
(三) 自然法則的天報觀
(四) 命定的天報觀
二 天報系統理論的完成-子系統:墨子天志報的建構
(一) 人間禍亂的根源
(二) 以上帝意志為行事的準則
(三) 順天意則賞,逆天意則罰
三 天報與其他系統功能的互動
(一) 天報自身功能的融合
(二) 為其他果報系統所吸收
第二節 天報子系統-鬼報的建構與發展
一 鬼信仰
二 鬼報系統的建構
(一) 以三表法證鬼存在巨
(二) 以鬼的意志為行事的準則
(三) 順鬼意則賞,逆鬼意則罰
三 鬼報系統的發展
(一) 實證方面
(二) 鬼報與其他系統功能的互動
第三節 天報系統功能的傳播
一 透過統治階層詰令宣達的管道
(一) 詰令
(二) 刻石
(三) 印璽
二 透過祭禮的管道
三 透過巫術的管道
四 透過家訓的管道
五 透過蒙學教材的管道
六 透過民間謠諺的管道
七 透過文人撰寫因果報故事的管道
第六章 法報系統的建構、發展與功能傳播
第一節 法報系統的建構
一 法的起源與發展
二 法治思潮的形成
三 法報系統的建構
(一) 商秧法報系統的建構
(二) 慎到法報系統的建構
(三) 申不害法報系統的建構
(四) 韓非法報系統建構的完成
第二節 法報系統的發展
一 法報系統具體實現-秦代法治的格局
(一) 循商、韓格局系統
(二) 法報與其他系統功能的互動
二 西漢中期以前法治的格局
(一) 西漢前期黃老刑名法治的格局
(二) 西漢中期法治的格局
三 西漢中期以後法治的格局
第三節 法報系統功能的傳播
一 透過統治階層布令的管道
二 透過司法、吏治的管道
三 透過教授律令的管道
(一) 官學管道
(二) 私學管道
(三) 家學管道
四 透過取士的管道
五 透過蒙學教材的管道
六 透過地方調停處的管道
七 透過歌謠的管道
第七章 陰陽五行報系統的建構、發展與功能傳播
第一節 陰陽五行報系統的建構
一 陰陽五行思想的形成
二 鄒衍陰陽五行報系統的建構
(一) 建構的原理
(二) 建構的內容
(三) 建構的目的
第二節 陰陽五行報系統的發展
一 陰陽五行報系統的發展
(一)《管子》陰陽五行報系統的發展
(二)《呂氏春秋*陰陽五行報系統的發展
(三)《淮南子》陰陽五行報系統的發展
(四)《春秋繁露》陰陽五行報系統的發展
(五)《洪範五行傳》陰陽五行報咎徵思想的發展
(六)「緯書」陰陽五行報休徵思想的發展
(七)《白虎通》陰陽五行報系統的發展
(八) 漢儒不以五行相勝言政權興廢
二 陰陽五行報與其他系統功能的互動
第三節 陰陽五行報功能的傳播
一 透過符命的管道
二 透過占星的管道
三 透過占夢的管道
四 透過前兆占卜的管道
五 透過卦象占卜的管道
六 透過文人立說的管道
第八章 天人感應報系統的建構、發展與功能傳播
第一節 天人感應報系統的建構
一 天人感應思想的形成
二 天人感應報系統的建構
五 透過望氣的管道
六 透過占夢的管道
七 透過巫觀的管道
八 透過固象的管道
九 透過文人立說的管道
第九章 佛道兩教興遠的機緣
第一節 佛道兩教興起的內緣因素
一 從果報理論角度來看
(一) 佛道以前各果報系統有理論的缺陷
(二) 佛道兩教果報系統理論可以圓解善惡無報的現象
(三) 佛道兩教的救贖理論可以安頓人心
二 從學術思想角度來看-第三次文化突破
第二節 佛道兩教興起的外緣因素
一 政治方面
二 社會方面
三 天災方面
第十章 佛教業報系統的建構、發展與功能傳播
第一節 佛教業報系統的建構
一 佛法傳入中土概說
二 佛教業報系統的建構
(一) 神不滅-阿賴耶識的建構
(二) 三世因果-十二因緣的建構
(三) 業的建構
(四) 六道輪迴觀的建構
(五) 善惡罪褐觀的建構
(六) 佛教滅罪救贖思想的建構
三 小結
第二節 佛教業報系統的發展
一 業報傳入中土的杆格與融合
(一) 神不滅的抒格與融合
(二) 殺生肉食的杆格與融合
二 佛教業報的中土化
(一) 佛教僧侶主動中土化
(二) 儒者主動將業報思想中土化
三 佛教業報和其他系統功能的互動
(一) 和德報孝道功能的互動
(二) 輸入德報家族禍福聯結(或道教承負報)功能
(三) 輸入民間太山信仰和道教鬼神罪罰報的功能
(四) 與中土天人感應說結合
(五) 輸入民間離魂信仰和道教罪罰報功能
第三節 佛教業報功能的傳播
一 透過唱導的管道
二 透過格義的管道
三 透過翻譯、持誦、抄寫佛經的管道
四 透過超薦法會的管道
五 透過析攘、符錄、咒術的管道
六 透過石刻、造象、建寺的管道
(一) 塔銘
(二) 浮圖
(三) 經幢
(四) 造象
七 透過文人:僧侶撰寫立說的管道
八 透過家訓的管道
第十一章 道教罪褐系統的建構、發展與功能傳播
第一節 道教罪福報系統的建構
一 中土道教及其思想理論系統的形成
二 道教罪蝠系統的建構
(一) 生死觀的建構
(二) 善惡罪蝠觀的建構
(三) 紀算的建構
(四) 承負觀與末世劫難預言的建構
(五) 道教解罪救贖思想的建構
點閱次數434
建檔日期2007.07.27
更新日期2015.12.0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4546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