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從佛制「不殺生戒」到護生 -- 以當代台灣佛教為探討對象
作者 釋印悅
頁次120
出版者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www.hcu.edu.tw/hcu3/content/ird01/
出版地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黃運喜
畢業年度93
關鍵詞不殺生戒; 護生; 戒律; 自通之法; 三淨肉; 素食; 放生; 動物保護運動
摘要  生存,是所有眾生共同的渴望,所有生命均有感知苦樂的能力及離苦得樂的強烈意願。佛陀尊重生命個體這種「生之意欲」,依「自通之法」制定「不殺生戒」,使之遍於一切規範,居在家諸戒之冠。並依之推演出佛法中一切倫理規範的終極精神——護生。
  在僧眾「不殺生戒」中,從殺害者的心境與被殺害的對象兩方面,依五種條件是否具足,衡量違犯者犯或不犯、犯輕或犯重,並論證處罰或輕或重背後的倫理思惟。
  在日常生活實踐上,世尊禁止任何殺傷生命的行為,源自殺傷眾生所取得的皮毛血肉骨角蠶繭等,也被歸為禁用品,但為了在應然的不殺生與印度實然的托缽乞食制度間求取平衡,佛陀乃有「三淨肉」的開許。由於肉類的取得多所殺傷眾生,大乘佛法乃進一步提出食肉斷大悲種,由此引發素食主義與肉食主義長久的論辯與相互攻訐。
  在護生實踐上,以放生與從事動物保護運動的關懷生命協會為例,探索其實踐護生的方式及社會的反應與迴響。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前人研究文獻的探討
  第三節 本文各章內容說明
第二章 「不殺生戒」與護生的理論原理
  第一節 佛教的道德基礎——護生
    一、眾生共有之生存意欲
    二、依三原理證成佛教護生觀
  第二節 「不殺生戒」的制戒緣起
    一、「不殺生戒」的制戒因緣與戒文開合
    二、「不殺生戒」的犯相分別
第三章 「不殺生戒」的實踐與難題
  第一節 「三淨肉」與素食
    一、「三淨肉」
    二、食肉斷大悲種
    三、素食
  第二節 蠶絲、羊毛與皮革
    一、蠶絲、羊毛
    二、皮革
  第三節 舉例說明實踐的難題
第四章 護生的實踐之一:放生
  第一節 放生的理論依據
    一、聲聞律對放生的看法
    二、大乘佛教對放生的看法
  第二節 現代台灣「放生」議題的正反論辯
    一、佛教界對放生的看法
    二、社會對放生的反對聲浪
      (一)放生破壞生態環境
      (二)放生剝削動物生命權益
      (三)功利心態物化、量化生命
    三、放生團體面對社會質疑的因應之道
  第三節 放生的佛法觀點
第五章 護生的實踐之二:關懷生命協會
  第一節 協會護生的活水源頭
    一、成立緣起
    二、以佛法與人間佛教為指導方針
  第二節 將護生理念形成公共政策
    一、「佛教主體性」的政治參與
    二、推動「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制定
    三、參與「動物保護法」的立法
  第三節 教育民眾「眾生平等」與護生觀
    一、推廣「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一)發起「拒吃!拒買!拒養!」活動
      (二)攜手保鯊魚
      (三)發起「拒買動物實驗化妝品」活動
      (四)發起「一日一素」活動
    二、發起拒逛動物園、拒看馬戲團
  第四節 與其他文化的會遇
    一、發起「反對開放狩獵」活動
    二、反對神豬祭祀文化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點閱次數452
建檔日期2007.07.27
更新日期2015.11.0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4602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