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釋德傅 (著)=Shih, De-fu (au.)
|
出處題名 |
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研討會(第3屆)
|
出版日期 | 2007.06.16 |
頁次 | 11 |
出版者 | 臺灣大學圖書館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lib.nt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現代佛學教會, 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關鍵詞 | 法華經; 證嚴法師; 宗教實踐; 慈濟 |
摘要 | 《法華經》的實踐性與所展現的行動,說明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旨意;此中尤見於〈法師品〉、〈勸持品〉、〈安樂品〉,對一切眾生起大悲心,以平等愛勤於救護,使其發菩提心,能從人乘至佛乘的菩薩道。現代佛教在台灣因佛教的蓬勃發展,而逐漸走向積極入世救度眾生,從所依止的經典向信眾宣揚道理,是行菩薩道的法門。本研究筆者試以教團慈濟基金會的宗教實踐成立早期,證嚴法師提到他個人對《法華經》的精神契合,強調行菩薩道,就是要「走入人群」。這部經被視為是影響證嚴法師最深的一部經,也可說《法華經》勾勒「行菩薩道」成就佛道的指標,志於將佛陀在兩千年前的生活理念,拉到現世社會,試圖把《法華經》的境界,當作具象的一個菩薩世界。《法華經》一乘思想與證嚴法師取其行菩薩道才是成佛之道的意涵,有契理之處,筆者試從慈濟志工秉持證嚴法師的從法華經的文中的喻義,引申為具體的體驗,如《法華經》〈法師品〉有云:「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慈濟委員、志工所穿的慈濟服裝,都稱作「柔和忍辱衣」,以喻行誼儀態,而展現出一致的團體形象與慈濟精神;進而探討經典與宗教實踐的相契處。 |
點閱次數 | 990 |
建檔日期 | 2007.07.27 |
更新日期 | 2015.08.1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