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陳兵
|
出版日期 | 2007.04 |
頁次 | 359 |
出版者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釋經=The Explanation of Sutra; 禪宗史; 禪宗=Zazen Buddhism=Zen Buddhism=Son Buddhism=Chan Buddhism; 蓮池大師=雲棲祩宏=Lian-Chi Dai Shi=Yunqi Zhuhong;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菩提達摩=菩提達磨=達摩=達磨=Bodhidharma; 菩提心=Bodhicitta; 無我=Anatman; 智顗=智者大師=天台大師; 般若波羅密多=般若=Prajnaparamita=Prajna=Perfection of Wisdom; 涅槃=無為法=asamkrta-dharma; 涅槃=Parinibbana=Nibbana=Nirvana; 修行; 阿含經=Agama Sutra;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經=Diamond Sutra; 金剛; 咒語=真言=陀羅尼=Mantra; 佛教; 佛陀=Gautama Buddha; 佛法=Buddhadharma; 佛; 自性=Svabhava; 生死=life and death=rebirth and redeath=birth and death=Samsqra; 心識=mind and its contents=The mind and cognition; 太虛=Taixu; 五陰=五聚=五蘊=五取蘊=Panca-skandha=Panca khandha;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大乘經典; 大乘; 三摩地=三昧=Samadhi; 三法印=Three Dharma Seals |
摘要 | 從佛法本身來說,教、理、行、證的修學次第,已經為佛弟子指明了修學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為自己的資質、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於是形成不同類型的佛法,有重義理、重實踐等區別。但是,作為佛弟子來說,義理的探討是為了將佛陀所要開示的真實事理、夫分、完整地表達出來,如“阿毗達摩”雖然著重於論證“法”的自性、定義、關係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於“諦理的現觀”,最終歸於修證。那麼,重修證的佛教,主要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重視佛法的適應性、實效性,所以對事相的分別比較少,如初期大乘經典以“般若”、“三昧”、“解脫門”、“陀羅尼”、“菩提心”等作為中心,來表達從發趣、修行、證入的歷程。雖然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側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義理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為中心。中國佛教其實已經非常明顯地表明瞭這一點,如天臺智者大師的教觀並重,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
|
目次 | 總序 一、《金剛經》宗要釋論 釋經題 說法時機 般若、方便不二為宗無相、無住生心為要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受持解行,果報無量 二、緣起與性起 緣起法則的基本內容 緣起性空與性空緣起 一心緣起說之貫攝 性起與緣起 三、真實論 佛學對真實的界說 佛學對人類認識能力與認識方式的考察 世間極成真實和凡夫名相分別的相對性、局限性、虛妄性 道理極成真實的相對性及理性之極限 絕對真實與解脫之道 四、法印論 三法印 實相印 佛祖心印 五、人無我論 五蘊非我 蘊中、離蘊皆悉無我 假我、真我與輪回涅槃 我執不斷,生死不已 六、《阿含經》及部派佛學的深層心識說 《阿含經》密意說深層心識 部派佛學關於深層心識的探討 七、佛法對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決 人性的概念及佛學對人性的看法 人性中的矛盾衝突 證自性空,消融矛盾 八、六乘次第論 九、教外劇傳即教內真傳 十、東山法門與南北禪宗 十一、中國佛學的第二位集大成者——永明延壽 十二、楚山紹琦及其在明代禪宗史上的地位 十三、從《禪門鍛煉說》看禪宗的教學法 十四、太虛大師的禪宗觀 十五、蓮池大師對“三教一家”說及儒、道的評判 十六、蓮池大師對邪外迷信的批判 十七、佛教對道教教義的影響 十八、禪宗對宋元道的影響及其現代意義 |
ISBN | 9787801238429 |
點閱次數 | 703 |
建檔日期 | 2007.07.04 |
更新日期 | 2014.05.0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