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論》時間觀之研究=The Concept of kāla(time) in Madhyamaka-kārikā |
|
|
|
作者 |
曾蘭惠 (撰)=Tsen, Lan-hui (compose)
;
黃俊威 (指導)
|
頁次 | 89 |
出版者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出版者網址 |
http://light.hf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華梵大學 |
系所名稱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黄俊威 |
畢業年度 | 94 |
關鍵詞 | 三世=Three periods; 刹那=moment; 本體=Noumenon; 現象=Phenomenon; 海市蜃樓=Mirage |
摘要 | 人生是一點一滴的當下所堆砌出來的,所以人生就是時間,如果没有時間的感受,就好像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對此,個人在閱讀佛教典籍時,即對時間議題投以關注。一般佛學對《中論》的研究,多放置於其核心主張:緣起無自性故空以及八不中道,其實《中論》之時間觀為何?也是值得深入一探的議題,不過當今學術作品中,甚少為此一議題單獨為文,基於這些理由,足以令自己投入此議題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則以目前僅存的梵文本-月稱《淨名句論》的偈頌體原文本身,再備以青目釋、鳩摩羅什譯《中論.四卷》的翻譯來進行研究。為了讓研究成果具有意義及價值,首先是將研究重心放置在梵文的用字上,試圖得以掌握到中文譯本所無法表達的內在意涵。 在橫向研究上,則是採用龍樹菩薩所處時代時,另一主流說法的說一切有部,並且鎖定在其代表性典籍《大毘婆沙論》作為比較研究的對象,試圖為雙方的學說,建立一溝通、對話的平台,在這個對話平台,彼此的理論得以進行公平之交叉比對,並且在同一議題的不同主張,釐清雙方思想的同、異。 在縱向研究上,同是佛教的時間觀,每一時期的思考重點及特色也有所差異。就文獻的時代而言,《中論》是屬於大乘佛教初期的作品,就佛教思想的脈絡,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對於《中論》的時間論點,均有不同層面的影響,藉由思想史的進路,得以分析《中論》時間說法的背後要素。 在層層剖析,《中論》之時間觀則躍然而出,在時間之流中,我們曾經意識到所認為的真實,或者,至少是當下的真實,就龍樹菩薩的主張:這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龍樹菩薩一再闡述「無自性」的主張,除了有承襲佛陀的無常時間相觀察,更多在說明我們所以為的真實,不過是彼此相互因待的關係,同時也對於分析、理論建構者的強列批判。從《中論》時間說的主張及批判,可窺見其憾動人心的部分及特色。 |
點閱次數 | 711 |
建檔日期 | 2007.07.31 |
更新日期 | 2021.10.2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