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菩薩唯識觀行”的研究 -- 以《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為範圍=A Study on "Bodhisattva Camatha and Vipacyana in Consciousness Only" |
|
|
|
作者 |
孔祥玲
|
出版日期 | 2005.03.24 |
頁次 | 11 - 171 |
出版者 | 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scu.edu.cn/scu2006/Default.htm
|
出版地 | 四川, 中國 [Sichuan, China]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四川大學 |
系所名稱 | 宗教學 |
指導教授 | 陳兵 |
畢業年度 | 2004 |
附註項 | 尚有其他關鍵字: 涅盤=Nivarva; 無我=No-I (anattan) |
關鍵詞 | 大乘=Mahayan; 瑜伽行派=Yogacara School; 瑜伽師地論=Yogacarabhumi; 解深密經=Samdhinirmocana-sutra; 止=camatha; 觀=vipacyana; 三摩地=Samadhi; 唯識=consciousness only; 菩薩道=Bodhisattva stage; 聲聞乘=Bodhisattva's vehicle; 菩薩乘=hearer's vehicle; 六波羅蜜多=six perfections (sad-paramita); 菩提心=Bodhicitta; 真實=Truth; 智慧=wisdom |
摘要 | 本文研究主要是以印度大乘佛教中期,瑜伽行派之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之「菩薩地」為範圍,來探討大乘唯識止觀之理論基礎與實際操作過程,並嘗試提出「菩薩唯識觀行」的概念雛型,作為瑜伽行派在改造凡夫思維結構時所提出的主張。而選擇唯識止觀的原因是因為在大乘八宗中,雖各有不同的實踐系統,但一般多偏向於天臺宗的止觀法門,尤其是以「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即通稱之「小止觀」)流傳更廣,對於大乘佛教其餘系統的止觀理論,通常較為忽略。故本文極希望在主流體系之外尋找其它立論空間。而《瑜伽師地論》中概念樸實,卻又結構嚴謹的止觀教學,循序「萬法唯識」的框架建構起了極為特殊的修證體系,則如一塊璞玉,終將為人所識。然當前學術界對唯識止觀的研究,多偏向於聲聞乘的部分,菩薩乘則較少觸及。而傳統以來對菩薩思想的研究,多以六度四攝等菩薩行願為主。殊不知菩薩利他活動之所以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其中止觀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故從這個角度來說,本篇論文或可視為一「唯識止觀」結合「菩薩行」的嘗試性研究。其中,菩薩行是大乘佛教慣有的思想特質,而唯識止觀則是瑜伽行派向來所宗的修行理念。尤其《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卷七十七非常完整的描述...
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Mahayana camatha and vipacyana in consciousness only and it's practicing during the middle stage of Mahayana Buddhism in India. I will have a dig at arranging the scope of Yogacarabhumi volume one Bodhisattva stage of which is the foundational surras of Yogacara School. And try to bring up the model of Bodhisattva camatha and vipacyana in consciousness only to support the Yogacara School modify their structure of thinking. The practicing of camatha and vipacya...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原則與撰述方法 一、略提幾位佛學大師的研究 二、本文的寫作進路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評述 一、關於中國 二、關於歐洲 三、關於《瑜伽師地論》 第二章 菩薩道思想總述 第一節 大乘佛教概觀 第二節 菩薩道的思想特質 第三節 菩提心的重要 第三章 大乘經論中的菩薩止觀 第一節 《大寶積經》 第二節 《大般涅盤經》 第三節 《圓覺經》 第四節 《大乘起信論》 第五節 《攝大乘論》 第四章 《瑜伽師地論》之思想體系 第一節 作、譯者與造論因緣 第二節 瑜伽、瑜伽師及地 第三節 主要結構及十七地名義 第四節 版本、注疏及相關文獻 第五章 《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之修行結構 第一節 「四重瑜伽」之結構分析 第二節 「初持瑜伽」之三層次第 第三節 「菩薩地」之修道核心—「種性持」 第四節 十三住之比較分析 第六章 「菩薩唯識觀行」之具體操作 第一節 菩薩止觀之實際操作 一、聞思所成之前方便 二、止觀的實際操作 三、止與觀的關係 第二節 止觀所緣之種類與比較 一、菩薩與聲聞止觀所緣的異同 二、菩薩止觀所緣之性質與關係 三、菩薩止觀所緣的種類 四、除遣所緣與作意真如之操作技巧 第三節 止觀諸障之說明 一、五系 二、五蓋 三、五種散動 第七章 「菩薩唯識觀行」之究竟所依 第一節 「真實」的定義與分類 一、真實一詞的界定 二、分述四種真實 三、評析四種真實 第二節 「離言自性」之究竟真實 一、由「假說」入「離言」 二、「八分別」生「三事」 第三節 「真實義」的修學次第 一、了知「四尋思」 二、證「四如實智」 第四節、修習「真實義」之他方便 一、了知「五事」 二、觀照「三性」 第八章 「菩薩唯識觀行」的概念性總結 第一節、「菩薩唯識觀行」的概念雛型 第二節、「菩薩唯識觀行」與思惟結構的改造 第三節、與「菩薩唯識觀行」有關的一點補充 主要參考書目 一、原典資料 二、專書著作 三、單篇論文 1.日文部分 2.中文部分 四、工具書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簡介 後記 聲明
|
點閱次數 | 1675 |
建檔日期 | 2008.03.14 |
更新日期 | 2015.06.1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