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 |
王海燕
|
出版日期 | 2007.07.04 |
頁次 | 2 - 144 |
出版者 | 中央民族大學=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cun.edu.cn/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中央民族大學 |
系所名稱 | 藏學 |
指導教授 | 喜饒尼瑪 |
畢業年度 | 2007 |
關鍵詞 | 民國時期=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佛教界=the Buddhist circles; 文化交流=the cultural exchange; 漢藏關係=the relationship of Han and Tibet |
摘要 |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民國時期漢藏關係的研究主要側重於探討雙方政治關係的演進及其蘊涵的歷史因素,從分析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視角來尋求對漢藏關係發展過程的歷史解釋,涉及文化領域的探討尚未予以較多地關注和論述。本文的思路和題旨是以探究漢藏佛教界的交往活動為切入點,在梳理和認識漢藏文化交流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從大歷史的視界系統認識民國時期漢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發展的歷程及其內涵。民國時期內地佛教界逐步興起,與西藏藏傳佛教界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隨之漸為深入。民國漢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雖與漢藏政治線性發展並不完全吻合,但是漢藏關系發展過程中文化交流所包蘊的社會功用值得探悉。本文以漢藏佛教界作為分析漢藏文化交流活動的主體,力求深刻、全面地闡釋漢藏佛教界文化交流諸層面的歷史要素,認識在特殊歷史時期漢藏佛教界基於自身社會地位尋求文化交流渠道的過程,理性剖析民族文化交流和發展過程中特殊社會群體行動的積極性和主體作用,並進一步分析漢藏佛教界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的共同因素和政治背景的特定因素之間並不抵牾的客觀存...
At present,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an and Tibet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mainly stresses on the evolution in political relation and the crucial factors. Scholars want to seek 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s on the cours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an and Tibet by analyzing the important events and figures. However, they seldom gav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in the cultural area.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
|
目次 |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第二節 學術界相關研究的狀況 第三節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節 論文的創新以及不足之處 第二章 漢藏文化交流的歷史追溯 第一節 唐元明時期文化交流——綿延拓展 第二節 清朝文化交流的延續和清末的暫時滯緩 第三節 追溯唐元明清時期漢藏佛教在文化交流中的載體內涵 第三章 民國時期漢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內涵 第一節 不平衡關係發展中漢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內在因素 一、寺廟管理條例和邊疆文化教育政策的頒行 二、鼓勵和資助漢藏僧侶游學 三、支持蒙藏高僧在內地釋法研經 第二節 著名藏傳佛教高僧在內地宣化弘法活動 一、九世班禪在內地弘法組建佛教研究機構 二、白普仁喇嘛多杰覺拔格西在內地初傳密法 三、諾那呼圖克圖與貢嘎呼圖克圖以西康為中心的弘法活動 四、喜饒嘉措大師在內地高校僧教育機構講學 第三節 漢藏教理院的建立和漢地僧侶入藏游學 一、大勇法師創辦北京佛教藏文學院組織“留藏學法團” 二、太虛法師籌建漢藏教理院溝通漢藏佛教文化 三、在西藏游學的著名漢地僧侶譯經著述 第四章 漢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內在張力與歷史角色 第一節 佛教界的文化交往促進漢藏關係的賡衍 第二節 漢藏佛教界主體間文化交流的歷史特徵 第三節 從文化交流活動認識民國時期政策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後記
|
點閱次數 | 555 |
建檔日期 | 2008.03.24 |
更新日期 | 2015.06.0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