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唯識學思想之異同=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Jungian Psychology and the Mind-only School of Buddhism |
|
|
|
作者 |
林國良 (著)=Lin, Guo-liang (au.)
|
出處題名 |
2008佛教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
|
出版日期 | 2008.03.14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fgs.org.tw/fbce/
|
出版地 | 高雄縣, 臺灣 [Kaohsiung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佛教思想的現代詮釋 |
關鍵詞 | 榮格; 集體無意識; 原型; 惟識學; 種子; 自性 |
摘要 | 按榮格的意識閾下的心理內容屬無意識的定義,唯識學的第七識、第八識和種子,以及處於率爾心、尋求心狀態的前六識,都屬無意識範疇.榮格的無意識的心理內容與意識大都無關,無意識常成為非正常人格的根源;唯識學的意識就是種子的現行,而第七識與第八識中的二執種子,決定了眾生的有漏性和凡夫性.兩種理論差異的根源在於:榮格心理學是心理實在論,認為神話和宗教都是心理活動的產物,具有無意識的原型;唯識學則認為輪回和解脫都具有實在性,解脫是可以實現的目標.從唯識學立場看,榮格心理學的理論是假設性的,其原型和自性等範疇都屬假設,並不成熟完備其治療非正常人格的實用目標雖有相當價值,但其自性實現的超越性目標恐怕是難以實現的 |
ISSN | 10076522 |
點閱次數 | 1213 |
建檔日期 | 2008.05.02 |
更新日期 | 2014.06.1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