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論自殺的現代省思 -- 以初期佛教聖典為考察起點=Modern Reflections on the Buddhist Discussion of Suicide: On the Basis of the Scared Books in Early Buddhism
作者 王春媚 (著)=Wang, Chun-mei (au.)
出版日期2007.07.18
頁次144
出版者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出版地嘉義, 臺灣 [Chia-i,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昌雄
畢業年度95
關鍵詞初期佛教=early buddhism; 自殺=suicide; 佛教倫理=buddhist ethics
摘要本文以初期佛教典籍為出發點,針對自殺這個亙古永存的存在議題,進行具有現代脈絡意義的考察與省思工作。自殺議題在現代社會中的討論日形重要,而且角度多元,但是在佛教觀點的論述上,卻一直停留在片斷解釋經籍的層次,普遍欠缺將自殺者情境及現代思考脈絡融入後的詮釋。以致自殺者需歷經七次自殺、果報悲慘、沒有輪迴資格等傳言,反而成為坊間的流行信念。對自殺者的遺屬而言,在面對失去親人的悲痛時,更承擔社會污名的壓力,真是情何以堪。因此,一條兼融經典義理及現代自殺觀的佛教詮釋學道路,乃是本文主張應該開拓的方向。
為達到前述視域兼融的詮釋目標,本文的研究方法運用,主要在文獻學的基礎上,依循高達美的哲學詮釋學及傅偉勳的創造詮釋學,針對自殺議題,在初期佛教聖典、現代自殺觀點、以及筆者個人的前理解結構等三個層次間,進行對話及詮釋循環的過程,以期在這幾個範疇之間達到視域融合。其中佛教經籍內容部份,包括佛陀最初對自殺的教化、初期佛教聖典的自殺事例,以及佛教對自殺的倫理討論等面向。至於現代詮釋的脈絡,則以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及詹納的現象學倫理學為主,作為自殺存在處境理解的再出發。
透過上述研究歷程,本文分別在(1)佛陀對自殺的判準與觀點,(2)佛教對自殺的倫理判斷,以及(3)自殺的佛教省思及現代詮釋等三項主題上,做出具體的分析、討論與建議。本研究獲致的初步結果,在學術上可做為探討現代佛教自殺觀的基礎,在實務上對破解坊間與佛教相關的自殺迷思,可提供典籍證據與思考進路的參考。
In the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ising rate of committing suicide, Taiwan’s society has been more urgently forc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ong existing issue of suicide. Among the folk talks, there is a way of saying that a suicider has to go through seven suicides, his/her retribution will be terrible, and he/her isn’t qualified for 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To the family of those suiciders, they do not only have to face the grief of losing their beloved ones, but also have to deal with the pressure of the rumors which both make it very unbearable.
All these above-mentioned issues stimulate the author’s motive of research here, and the author tries to discuss the Buddha’s religious advice about suicide under the topics of Buddhist concept of suicide and its modern explanation; moreover, to understand the Buddhist responses and interpretations to suicide. In short, this article isn’t discuss the matter of “should or shouldn’t commit suicide” but to look at the suicidal phenomena in a neutral way.
The essay here tries to trace back to Buddha’s initial religious advice about suicide. In the matter of time, it tries to figure out what death is like by 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al suicidal matters appeared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lso considered as the main basis of investigation. Yet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can’t completely explain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of the modern suiciders, the author will apply Noddings’ caring ethics and Zaner’s phenomenonism as the reference to help understand the suiciders’ difficulties. With this, the author tries to bring up a solution of buddhist ethics, points out a possible horizon with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while discussing the issue of modern suicide.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問題意識的形成
   二、研究動機
   三、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方法
 第三節 近代研究成果述要
   一、博碩士論文與期刊論文
   二、書籍類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初期佛教的自殺觀
 第一節 《阿含經》的自殺事例
   一、自殺事例表解
   二、自殺事例說明
 第二節 律藏的自殺事例
   一、自殺事例表解
   二、自殺事例說明
 第三節 回顧與檢視自殺事例
   一、聖者的自殺-帶來宗教經驗的創生
   二、凡者的自殺-對生命苦難的吶喊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討論自殺的佛教倫理基礎
 第一節 佛教倫理
   一、以涅槃寂滅為終極目標
   二、以緣起建構佛教倫理的原則
   三、強調無我與空的道理
 第二節 自由意志
   一、佛教自由意志的形成
   二、佛教自由意志之哲理系統
 第三節 佛教的善惡觀
   一、何謂善惡
   二、惡的本質-苦
 第四節 戒律與修行解脫
   一、制戒緣起與戒律精神
   二、戒律與宗教實踐的關係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佛教論自殺的現代省思
 第一節 佛教經典中的「居士」自殺
   一、自殺事例表解
   二、自殺事例說明
 第二節 破除自殺魔咒
   一、生生不息的生命
   二、解脫與救贖的可能
   三、從自力到他力的轉變
 第三節 人何以對抗自己
   一、自殺迷思
   二、無有愛
   三、社會變遷下的角色
 第四節 看見自殺者的處境
   一、以關懷倫理為取向
   二、以Zaner的現象學看倫理議題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一、佛陀對自殺的判準與觀點
   二、自殺在佛教倫理上的討論
   三、現代詮釋與佛教省思
 第二節 研究反思
 第三節 建議
   一、實務方面:
   二、學術方面:
點閱次數1199
建檔日期2008.05.02
更新日期2015.06.0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5915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