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 -- 佛法和心理學在個體化歷程中的交叉點=The Wisdom of Imperfection |
|
|
|
作者 |
Preece, Rob=普瑞斯, 羅布
;
廖世德
|
出版日期 | 2008.04.01 |
頁次 | 384 |
出版者 | 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livena.com.tw/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禪修=Meditation; 慈悲心=Compassion=Metta=Loving Kindness=Maitri; 菩薩道=菩薩行=The Bodhisattva Path=The Bodhisatta Path; 菩薩=Bodhisattva; 菩薩; 修行; 苦; 金剛乘=真言教=瑜伽宗=坦特羅佛教=密教=密宗=Tantric Buddhism=Esoteric Buddhism=Vajrayana Buddhism; 佛教; 佛法=Buddhadharma ; 佛性=Buddhahood=Bu |
摘要 | 悉達多的流浪,榮格的煉金術,都象徵個體化的歷程。悉達多的「苦」,榮格的「陰影」,都是讓意識覺醒的催化劑。榮格說:「我們的心理疾病裡,都藏著神性。」就像幻象讓自性覺醒,我們的心理障礙和情結,也是我們看見佛性的因緣。榮格的精神分析,和佛法的覺,原來有著同樣的根,埋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已經修行佛法有一陣子了,為甚麼還是有這麼多問題?我們所需的靈修觀點和心理觀點,有時候似乎並不一樣,這些觀點之間如何平衡?這本好書滿足了佛教徒目前的需要。心理治療師兼禪修老師的普瑞斯,擷取其十八年治療及多年禪修經驗,探討心理上影響我們努力「覺醒」過程的種種因素。不論追求的是心理或靈性的健康,關鍵在於接受自己的缺點。愛與慈悲心是因了解自己的弱點而生,而非因「圓滿」理想而生;智慧並不仰仗靈感而生,而是由緩慢且往往痛苦的經驗累積而成。本書從傳統的菩薩道背後的心理歷程著手,探討佛教徒的「個體化」歷程。
|
ISBN | 9789574705320 |
點閱次數 | 1265 |
建檔日期 | 2008.05.21 |
更新日期 | 2008.05.2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