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禪林寶訓》研究=Studies on Admonitions for the Buddhist Monastery
作者 蔣九愚
出版日期2000
頁次2 - 133
出版者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www.nju.edu.cn/
出版地南京, 中國 [Nanjing,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南京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哲學
指導教授徐小躍
畢業年度2000
關鍵詞禪學=Study of Zen; 禪宗=Zazen Buddhism=Zen Buddhism=Son Buddhism=Chan Buddhism;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僧團=叢林=Monastic Community=Buddhist Community; 清規; 般若波羅密多=般若=Prajnaparamita=Prajna=Perfection of Wisdom; 佛教; 佛; 住持; 止觀=Shamatha and Vipashyana; 尸羅=戒=command=Precept=sila=morality=rule=discipline=prohibition
摘要編纂于南宋初年的《禪林寶訓》,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宗教價值和思想價值,在宋代禪學乃至中國禪學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然而長期以來,《禪林寶訓》并未受到學術界應有的重視和研究,一般的禪宗思想史往往沒有提到它,這與《禪林寶訓》實際的歷史地位和獨具的思想價值極不相稱。從一定意義上講,如果忽視《禪林寶訓》的思想價值,就無法真正做到客觀、全面地評價宋代禪學。針對目前這種狀況,本論文選擇《禪林寶訓》作為研究課題,試圖對它作一番比較全面、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從佛教中國化和禪宗思想史的層面去揭示《禪林寶訓》的思想內涵、在宋代禪學中的歷史意義及其當代價值,無疑是中國禪學研究領域里的一項不可或缺而富有重要意義的工作。本文第一章具體分析和揭示《禪林寶訓》是中國禪宗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禪宗發展到宋代,叢林普遍盛行“戒律不持,定慧不習,道德不修”的宗教倫理腐敗之衰風和“貴機用、唯棒喝、可語言”的怪誕荒邈虛玄之禪風,同時,禪宗遇到宋代排佛揚儒的儒學復興運動的外部挑戰。《禪林寶訓》就是在上述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第一章還考查了《禪林寶訓》主要禪僧譜系,發現...

Admonitions for the Buddhist Monastery edited in the Song Dynasty,including the abundent religious and thinking value,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Zen .However,it is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by the academic circles,which is not worthy of its factual historical role and particular thinking significance.In a way,if we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Admonitions for the Buddhist Monastery,the Zen in the Song Dynasty can not be evaluated objectively and completely.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my...

目次摘要
引論
第一章 《禪林寶訓》源流
第一節:編纂緣起
第二節:主要禪僧譜系
第三節:六種古今注本述評
第二章 揭露和批判叢林弊病——《禪林寶訓》思想本旨(上)
第一節:批判“學者日鄙,叢林日廢,綱紀日墜”
一、主賓茍利、“不修道德”
二、百丈清規的破壞
第二節:禪宗般若、圓融精神的濫用
第三節:批判“內無實德,外恃華巧”的文字禪
一、“文字禪”興起過程
二、“文字語言,障自悟門”
第三章“道德乃叢林之本”——《禪林寶訓》思想本旨(下)
第一節:道、利之辨
第二節:住持之道
一、尊賢敬能
二、“以眾人心為心”
三、通人情、貴清儉
四、言行誠信、不媚權貴
第三節:修心之道
一、止觀、定慧
二、絕念、無心
三、以道德正心
第四章《禪林寶訓》的特點
第一節:獨具特色的體裁
第二節:優游平易的禪風
第三節:儒佛思想的圓融
第五章《禪林寶訓》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第一節:《禪林寶訓》的歷史地位和意義
第二節:《禪林寶訓》的現代價值和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點閱次數518
建檔日期2008.05.23
更新日期2015.06.0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6018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