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 |
韓秉芳
|
出處題名 |
宗教哲學=Journal of Religious Philosophy
|
卷期 | n.36 |
出版日期 | 2006.06 |
頁次 | 14 - 26 |
出版者 |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ssrp.info/
|
出版地 | 南投縣, 臺灣 [Nantou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
關鍵詞 | 觀世音; 妙善; 香山寶卷; 中國化 |
摘要 | 文章運用大量的文獻史料和碑刻,闡明了傳入中土的佛教觀世音菩薩,是如何在中國人的信仰心理影響下,由原本產生於印度的男身菩薩,逐漸演變成在河南汝州香山寺出家的妙善三公主所修化,從而實現了觀世音中國化的過程。並且進一步地論證了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寶卷《香山寶卷》,確實如該卷中所載是北宋杭州上天竺寺普明禪師在崇甯二年(1103)撰寫完成,無庸懷疑。還論述了從唐“變文”到宋“寶卷”的演化過程。推究佛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社會裏紮根成長,持續地發揮作用和長期產生影響,最終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歷代佛教信奉者對這種外來宗教的不斷重塑、改造乃至變革有密切關係。在長期的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乃是經由教義思想及修持方法的演化,即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發展,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等一途;和佛教神祇愈來愈演變得具有中國人認同的形象,如彌勒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本土化,即另一路徑這兩個方面組成。前者主要表現在高僧大德在教義思想和規制的創新改革方面,重在思想內涵,後者則突出表現在廣大佛教信徒們的信仰層面的演化上,注重心理與外觀形象。而做為學者專家,往往只關注於上層高僧大德的活動和教義思想內涵的研究,唯此為大。其不知,一個外來宗教能否在中國大地立足生根,興盛不衰,最重要的卻是信眾群體的不斷擴大,向底層平民百姓的深入傳佈,這才是中國佛教研究者應該特別留意的事相。觀世音菩薩在中國由男身神祇向女身定型化的演變,就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典型。在這一過程中,迄今所見到的第一部寶卷-《香山寶卷》,曾起過相當重大的作用。 |
目次 | 一、觀世音與妙善三公主 14 二、《香山寶卷》的面世與觀音信仰的普及 16 三、寶卷之源起 ─ 從“變文”到“寶卷” 21 |
ISSN | 10277730 (P) |
點閱次數 | 428 |
建檔日期 | 2008.06.03 |
更新日期 | 2020.06.0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